“走親戚吃飯AA制”,社會變遷帶來的變與不變

楊朝清

2017年02月09日16:1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最近,浙江寧波余姚市一名網友在某論壇上發的一則帖子關注度十分高,說的是春節期間走親戚飯局AA制的事情。記者在微信圈裡做了一個小調查,210個人中,有125個人支持AA制,隻有85個人反對AA制。(2月8日《現代金報》)

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都和吃有關,傳統節日也大都是在農忙過后的農閑時節。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勞作之后,享受短暫的“慢生活”﹔隻有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人們才能更好地重新出發。春節作為一個合家團圓的節日,走親訪友促進了親人們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前都是在家裡准備一兩桌豐盛的飯菜,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飯店聚餐。

在飯店聚餐省心省力,卻難免要增加開支。在傳統的觀念中,親友之間的交往行為以情感為本位,利益訴求被選擇性地忽略和漠視﹔伴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重塑和更新——“走親戚吃飯”不僅是一種情感關系,也是一種利益關系﹔在一個利益逐漸“去魅”的時代裡,“走親戚吃飯”如何分攤成本也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考題。

不論是由“混得好”的親戚買單,還是由親戚之間一年一年輪流做東,抑或“走親戚吃飯AA制”,不同家族的成員具有不同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文化,符合實際能夠被家族大多數成員接受、既有年味又能夠讓人輕鬆愉快的方式,就是適合這個家族春節聚會的方式。

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講,公共秩序大體可以分為法律秩序、市場秩序、社區秩序三種類型。不同的公共秩序,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和利益考量。春節期間親戚聚餐在本質上是一種社區秩序,需要家族成員之間進行利益協調和自我治理。隻要尋求到了不同家族成員最大的“價值公約數”,聚餐成本如何分攤並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方法。

“走親戚吃飯AA制”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讓不少人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和認同。在這些人看來,血緣關系是一種先天的社會聯結紐帶,容不得功利和算計﹔親戚之間將聚餐成本算的那麼清楚,難免會讓一些人產生距離感與隔閡感。 隻不過,“走親戚吃飯AA制”既有隱性的負功能,也有顯性的正功能﹔它不僅能夠減輕人們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也能減少攀比和浪費現象。

在一個成熟、理性的社會裡,正常的社會互動的維持,一定是低成本、有效率的。隻有將成本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可持續的水平,人情往來才會回歸本位。“走親戚吃飯AA制”盡管聽上去不夠美好,卻符合這一時代潮流。說到底,吃並非親友團聚的關鍵,家庭的溫暖、親情的融合才是根本﹔即使聚餐方式改變了,但對精神家園的守望依然是我們不變的文化基因。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