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朋友圈說起來是“圈”,仔細看有“山”

周雲龍

2017年01月25日09:18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朋友圈:說起來是“圈”,仔細看有“山”

  朋友圈雖然常有誤會、起哄、妄議與過度解讀,但是在無領導的小組討論中,群眾往往教育著群眾,朋友也常常引導著朋友——如同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沒有經過碰撞、撕扯的觀點,多半也不足以置信。

  美女前同事小慢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個段子:總有人問我對象怎麼樣?現在我統一回復——我對象很好,我對羊也很好,對動物都很好,我很善良,謝謝。不久,老媽發來私信:你發的對象一事語氣輕佻,朋友圈是一個公開平台,望你注意言行!

  由此聯想到有關“代溝”的兩個段子:你換上新衣服,在老媽面前走了一圈問“有范嗎?”老媽看了一眼說,“有,在鍋裡,你自己盛”﹔女兒問老爸“您有微信嗎?”老爸答:“有屁威信,都是你媽說了算”……

  微信朋友圈,說起來是“圈”,仔細看有“山”——

  隔代如隔山。朋友圈裡,可能有父母長輩,他們的關心熱心操心,你不能全盤接受﹔可能有子女晚輩,他們的新詞語新思想新潮流,你難以准確理會。

  隔級如隔山。朋友圈裡,可能有你的下屬,也可能有你的主管。上層關心的是管理增效的經典案例,你關心的是體制順暢執行有力,下屬關心的是環境寬鬆收入遞增。不同訴求,不同指向,朋友圈裡往往也就出現不同“話風”。

  隔行如隔山。朋友圈裡的朋友,分布在三百六十行。別人分享的健康養生資訊、金融理財常識,你默默略過。你激情轉發的社會熱點,別人可能不屑、不解。總之,你的矯情,我永遠不懂﹔你的深沉,我沒得興趣。

  朋友圈,其實是偷懶的一個說法。其一,圈裡一眾好友不都是嚴格意義上的朋友,有的是血緣之親。其二,通訊錄上的某些朋友,可能只是點頭之交、點贊之交,未必肝膽相照、三觀合拍、心有靈犀。其三,即使走動頻繁的朋友,因為年齡、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分層,也會呈現不同的價值觀。

  人是屬於不同的圈子的,這個圈子,不只是利益圈子,可能是文化圈子、職業圈子、地緣圈子、興趣圈子。網絡時代,還有信息圈子、觀點圈子。若有誤入,往往添堵﹔若有越圈,容易積怨。其實,微信在誕生之初就有小群私聊、分組可見、屏蔽拉黑等輔助處理技術,三觀不正的,往往早被打入另冊。還有人簡單直接地潛水、停止更新,以自我防范。

  公眾號“羅輯思維”說,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我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知——世界會是平的。以為互聯網會把整個社會像一碗雞蛋一樣,慢慢地越攪越勻,大家會共享信息、價值觀、觀念和認知。但是十幾年過去,我們發現,世界是碎的。互聯網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間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認同、甚至互不知道。以我們每天駐扎的朋友圈為例,從來就沒有完全的共識,相反不乏相輕、相煩、相厭。這是當下熟人社會的真實投影。

  如何化破碎為條理、化分歧為和解、化疙瘩為理解?如何在眾聲喧嘩中求得最大公約數?

  其實,朋友圈還是功不可沒的,雖然圈裡常有誤會、起哄、妄議與過度解讀,但是在無領導的小組討論中,群眾往往教育著群眾,朋友也常常引導著朋友——如同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沒有經過碰撞、撕扯的觀點,多半也不足以置信。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