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尋找勇救落水兒童小英雄的帖子,刷爆了很多四川樂山井研人的朋友圈。原來,在井研縣城茫溪河八賢橋附近,兩位女孩將一名墜河小男孩救起后默默離開了。隨后,被救男童母親發朋友圈全城尋找“恩人”,當地網友接力轉發找到了救人小英雄——井研中學高一女生朱麗妍、但余婷。(1月22日《成都商報》)
對他人的痛苦有著敏感的反應能力,當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這兩位高中生用出色的角色扮演,詮釋了見義勇為的價值底色。面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兩位高中生沒有麻木、冷漠地視而不見,而是勇敢地“該出手時就出手”﹔成功救人后,低調地轉身離場,彰顯了毫無功利與算計的赤子之心。
伴隨著社會變遷,一些傳統觀念的價值認同逐漸發生了改變。在計劃經濟時代及其以前,對於見義勇為等具有道德價值的行為,通常採取社會動員的方式,將人們看成一個同質性的整體,簡單生硬地強調主觀意願的重要性,認為見義勇為是“隻要願意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這樣的“一刀切”,顯然忽略、漠視了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不同救助能力與救助經驗的差異性與異質性﹔這不僅會導致遵守道德規范的成本過高、道德規范缺乏使用價值,也會導致一些意外傷害事件的上演。
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見義智為”、“見義巧為”既做到了拯救他人於危難,也做到了有效地保護自己。面對落水兒童“等不及”、“傷不起”的焦急與迫切,這兩位高中生立即大聲呼救,河邊卻都是比她們還小的小朋友﹔有一些游泳技能的朱麗妍勇敢地跳進冰冷的水中,最終成功將小男孩救起。
救助落水兒童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要量力而行,說到底也是對她們的一種關愛與保護。這起見義勇為事件結局很圓滿,過程卻讓充滿危機。朴素人性中的善良和責任,讓這兩位稚嫩的姑娘勇敢地伸出了雙手﹔讓見義勇為者得到更多激勵和回報,才能提升人們利他行為的動力。
見義勇為作為一種利他行為, 對獲救者的義務不作精確的規定,對回報不作討價還價,將回報的決定權留給當事人自己。一旦“知恩圖報”這種社會約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回報機制遭受破壞和拋棄,利他行為也難以被再激活,社會運行的潤滑劑和黏合劑就會被漸次抽離。被救男童母親的“刷屏尋恩人”,讓這兩位見義勇為的年輕人得到了應有的激勵與回報。
見義勇為不是單向的救助,而是雙向的互動過程。兩位高中生的“不求回報”與被救男童母親的“知恩圖報”都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讓利他行為實現了“美美與共”,提升了公眾參與見義勇為的信心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