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年近歲晚,香港市民紛紛辦年貨及購置賀年飾品,希望新一年鴻運當頭。不少市民近日到灣仔太原街一帶購買賀年物品,包括揮春、吊飾、利是封等。有商戶指出,為配合年輕家庭的喜好,近年購入較多新穎的立體飾品,今年以應節的“雞公仔”最受歡迎。他們又說,農歷新年屬大節日,市民消費不會省,故預計營業額按年上升10%。(1月23日新華網)
“雞公仔”大受歡迎,自然與今歲是丁酉雞年大有關系。更重要的,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領風騷,有著許多美好的寓意。因此雞這個可愛的精靈,就從形而下的物質層面,躍升到形而上的精神高度,成了精神愉悅的載體,成了情緒表達的物象。雞公仔飾品受到青睞,自然也是理所當然。
人類和雞的關系可以追溯到遠古以前。英國科學家在對人、雞、鼠科學研究后發現,人類和雞在距今3億年前擁有共同的進化祖先。這一發現盡管讓人匪夷所思,但其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一科研究証實,人與雞在基因組結構上更為接近,意味著在人體生物特性研究中,雞將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有價值的實驗對象。
《說文解字》中載:“雞,知時畜也。”《玉篇》中也說:“雞,知時鳥,又作鷄。”本義是指一種家禽,說明雞是古人最早馴養的六畜之一。在漫長的古代農耕社會,雞是被當做“生物鐘”的,“聞雞起舞”即此意也。可見,雞確實與人相伴久遠,並被富有文化含義。
有個段子說,“牛媽媽問雞媽媽,我生小牛時非常痛苦,你生蛋后卻咯咯歡叫。雞媽媽說,因為我生蛋快樂呀!”這個段子用“生蛋快樂”妙寓“聖誕快樂”,傳遞出輕鬆愉快的情愫,也折射出人類對雞的特殊的感情。
在十二生肖中,雞佔有一席之地。雞口牛后、雞尸牛從、雞犬皆仙、雞犬不驚、雞皮鶴發、雞群鶴立、雞鳴狗盜、雞尾酒會、雞毛文書、雞毛令箭,等等,雞代表的文化含義既深又廣。正由於此,雞也被賦予更多的象征意義——守時敬業、辟邪添福、文武兼備、祥和如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雞很平凡,整天忙碌,生命如同草芥,勤奮的維持著艱辛的生存。雞的這種平凡的特性也被用來比喻人的類似的命運,人類在窮困時才以“雞命”自嘲潦倒的生活。但雞仍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存狀態,雄雞司晨、母雞下蛋、不避辛勞、代代如此。這種健康的“雞生態度”,對於人類有可資借鑒的價值。
香港與內地同根同脈,同屬一個偉大的國家,有著共同的文化,有著一樣的傳承。讓我們在丁酉春節共同欣賞文化根脈的歷久彌堅,共同體悟中華文化的枝繁葉茂,盡情享受“雞公仔”營造的節日歡樂。祝願全體華人新的一年金雞報曉、聞雞起舞、金雞獨立,人人都能雞(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