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中指出:“堅定不移破解區域互聯互通瓶頸。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互聯互通讓亞太經濟血脈更加通暢。我們要深入落實北京會議通過的10年期互聯互通藍圖,採取更多集體和自主行動,促進基礎設施、規章制度、人員交流互聯互通。”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句中醫俗語,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人身經脈中的氣血,是周流全身,循環不息的,一旦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凝滯不通……脈氣不暢通,就會突然作痛。最早明確提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是明代李中梓,他在《醫宗必讀·心腹諸痛》中說:“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中醫“通”的思想源於《周易》等早期經典。《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之所以吉就是因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之所以凶就是因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所以《周易》倡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醫講的“通”原本指氣血的通暢,而氣血運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所謂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干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經脈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為主,絡脈以十五絡脈為主。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黃帝內經·靈樞》有兩個著名的定義,“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經脈的作用是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運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這個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組織的通道,是通過運行氣血來調控的,人體氣血的運行沿著經絡循環無端。這個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暢。一旦不通暢,就會發生病變。一旦病變,就要想法疏通。如果經絡堵塞了、不通了,就會出現氣滯血瘀或者氣血虛弱的現象,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百病生於氣也”,諸痛皆因於氣。氣與血相輔相成,氣滯則血瘀。氣血不通可以引起脹痛、刺痛、酸痛、竄痛、冷痛、灼熱痛等多種疼痛。可見“不通”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中醫對疼痛等各種疾病進行治療與康復的基本原則就是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經絡氣血隻有通暢,氣血所流經的五臟六腑才能受到濡養,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從而抵御外邪,達到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以上是從治病角度分析了“通”和“痛”的關系,其實中醫的理論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人、治國。由《黃帝內經》奠定的中醫學,蘊含著中國先賢們偉大的哲學智慧,構建了治病、治人、治國的有機體系,這就是所謂的“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治病、治人、治國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通”。
從治人角度看,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不可能不和他人溝通,一個不善於溝通交流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枯燥而又黯淡無光的,與別人之間一定會產生各種矛盾、不和諧、不愉快。相反,一個善於並經常跟他人溝通交流的人,善於與他人分享成功喜悅,善於與他人傾訴失敗痛苦,那他一定是快樂的,人與人之間是和諧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同樣,一個國家的體制機制也要理順、暢通,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國與國的關系而言,也要互聯互通,摒棄逐利爭霸的舊模式,走以制度、規則來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新道路。
(張其成,作者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