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將發表國紀平文章——用命運共同體哲學治愈“反全球化綜合征”

國紀平

2017年01月18日21:41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1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將刊登國紀平文章《推動世界經濟邁向包容普惠的新時代》。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第一時間與您分享文章的主要觀點。

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又稱“達沃斯論壇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帶去了世界經濟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干的中國答案,提出了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釋放正面效應的中國主張,展現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今時代全球經濟治理重要參與者的決心和信心。

端起歷史的望遠鏡去細心觀察,中國人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與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不平凡歷程相伴而行。從昔日對“中國的大門要不要打開”的困惑,到今天“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的堅定承諾,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實踐,不僅改變了國家面貌和民族心態,而且為世界提供了一種獨特借鑒。

紛繁萬象中,2017年是頂著一連串問號開始的,所有問題又似乎都與經濟全球化相關聯。顯然,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

當前關於經濟全球化的諸多迷思之中,最根本的問題,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究竟能否持續。對此,習近平主席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作出了明確回答:“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

不畏浮雲,極目遠望。如果說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其中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人雲亦雲地唱衰經濟全球化非但無助於解決眼前問題,反而加大解決問題的成本﹔從歷史演進的長遠視角著眼,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演進的大方向,才能為走出當前困境提供指引。

當然,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不應該等同於無視反全球化聲音始終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事實。為何經濟全球化始終難以擺脫質疑之聲?當下反全球化思潮在國際上特別是西方國家集中爆發、愈演愈烈,深層原因又是什麼?

歸根結底而言,眼前的問題是經濟全球化“雙刃劍”內在特征的必然結果。習近平主席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當世界經濟處於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感受到壓力和沖擊。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正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的相互交織,為經濟全球化的未來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治愈“反全球化綜合征”,根本在於有效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在增長、治理、發展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著眼於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這個最迫切的任務,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會場明確提出了中國方案: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

今天,世界對中國的期待進一步提升,這是中國道路的成功帶給世界的信心。道路決定命運。正是依靠這條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改革創新的、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不僅自身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也為世界提供了機遇。從G20杭州峰會到APEC利馬會議,再到達沃斯講台,中國作用、中國影響一次次彰顯。

中國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進程,背后是命運共同體意識提供的哲學指引。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就是積極致力於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達沃斯見証,中國懷抱命運共同體哲學,同各方一道,共同承擔起改善世界的責任,尋找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方向和路徑,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向著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為人類探索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編:劉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