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春節自救指南》救得了恐歸族嗎?

蔣萌

2017年01月18日15:4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春節自救指南》救得了恐歸族嗎?

背景:“找對象了沒?有喜歡的人了沒?那就明天帶你去相親”“一個月工資有多少?到我單位工作要不要?”因“神曲”《身體被掏空》等而出名的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又在其公號上推出新作《春節自救指南》,不到半天,閱讀量便突破十萬。“老爸老媽,親戚朋友們,快來聽歌!”這首曲子受到年輕人追捧。

南方都市報發表獸獸的觀點:這首曲子用冷觀、戲謔和嘲諷的調子,挑破了走親訪友互相攀比的勢利風氣,用白描手法,讓奉“庸俗成功學”為圭臬的長輩們窮形盡相,丑態百出。年輕人的淚點與憤懣,長輩們能get到嗎?我看不一定。財新網的報道說,《春節自救指南》演出,指揮金承志邀請了自己的母親和姨媽去了合唱現場。聽完這首歌,她們跟金承志說,“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你們好,沒想到你們是這種感受。”嘲諷容易,說服很難。因為逼與被逼,念跟被念,全因兩代人的出發點不一樣。《春節自救指南》,提到解決方案時也顯得很無力。什麼“收起我們的分歧,團圓才是我們的話題……春節自救不僅靠智慧,還需要愛常相隨”……唱到后面就開始強行雞湯了。長輩們的出發點何嘗不是愛?那麼問題在哪?我看還是因為過節需要一團和氣,大多數年輕人隱瞞了真實的生活觀點,平等、理性就家庭價值展開的交流成為不可能。家庭內部坦率平等的交流方式建立不起來,恐怕誰也救不了可憐的過年恐歸族。

小蔣隨想:許多家庭不缺少愛,而是家庭成員之間缺少界限與尊重。我們常常聽到“都是一家人,不應分彼此”,這話聽上去貌似和美,其實並沒有考慮不同家庭成員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訴求。如果非要讓持一種觀點的家庭成員向持另一種觀點的“屈服”,或者一方非要讓另一方按自己的想法辦,家裡能不鬧矛盾嗎?許多家庭產生這種強求也存在因果關系。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兒女要買房買車,覺得父母贊助“天經地義”。父母則會想,自己給兒女付出那麼多,兒女應該“聽話”。一些兒女在某一方面不獨立,卻要在另一方面“鬧獨立”,是不對等的。一些父母對兒女管得過寬,總覺得是為兒女好,忘記了兒女是具有獨立思維與行為的個體。至於七大姑八大姨的七嘴八舌,更表現出某種八卦式“侵權”,並渾然不覺無所謂。許多年輕人平時在外地工作,聽不到長輩的絮叨,春節一回家,則面臨嘮叨“大爆發”。說到底,這不是春節的“錯”,關鍵是家庭成員之間能否做到人格獨立,懂不懂相互尊重,有沒有基本界限。

無人機擅闖拍飛機,法規短板咋補?

背景:1月15日,一則8秒的視頻在微博上被熱傳,視頻中一架飛機正在降落,畫面十分清晰,視頻末尾顯示,航拍設備為大疆公司出產的一款無人機。隨即,“無人機影響航空安全”問題被熱議。浙江省公安廳16日通報稱,已找到拍攝者,當事人袁某系業余飛行愛好者,無相關資質。

中國青年報發表陶舜的觀點:和很多互聯網的新興領域一樣,對無人機的監管或多或少存在一個法律滯后於市場的問題。如何厘定這起事件的性質,是對執法者專業素質的一次考驗。越來越多的此類事件也提醒我們,對無人機的監管要納入法治軌道。對於此類問題,各國的反應不太一樣,但有一些公理是值得遵守的,比如英國規定,無人機飛行必須遠離民航客機、直升機和機場,除非獲得航空交通管理部門的許可,否則無人機不得進入機場的交通區域。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即在無人機系統裡設置禁飛區數據,一旦無人機靠近禁飛區,系統自動叫停。中國的無人機監管不妨有選擇地借鑒各國經驗的同時,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公允尺度。但我認為有條底線不能突破,即不能讓某一管理部門單方面決策,應該廣泛聽取各相關利益群體的公共意見。槍支鑒定標准過緊導致玩具槍入刑,這樣的覆轍不能重蹈——備受爭議的1.8焦耳的鑒定標准,就是由公安部自己制定文件並實施的。

小蔣隨想:花幾千元就能玩航拍,民用無人機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空中拍攝的門檻,同時也增加了安全隱患。亦如行人、自行車、機動車都要遵守交通規則,機動車駕駛人還要通過考核持証上路,空中飛行也須制定和執行相應的法規。考慮到飛行具有更高的安全要求,甚至可能涉及安保與反恐,有關法規的尺度不宜過鬆。必須指出,自由不等於為所欲為。為了確保公共安全,個人需要讓渡一部分私權利。同時,也要避免過猶不及,不能無限度地對無人機實施“禁飛”乃至“封殺”。在某種程度上,制定法律規范,就是要盡可能維護各方權益,求得社會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基於此,有關法規的制定,不能由少數人閉門造車,征求各方意見、參考國外經驗、綜合權衡利弊、與時俱進完善,是較理性的選擇。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