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瑞合作正成為創新的榜樣

崔洪建

2017年01月18日10:3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中瑞關系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是雙方合作創新的產物。因此,“創新合作”成為習近平主席對瑞士進行新年首訪的主題,實至名歸。

中瑞兩國是如此的不同:中國是發展中大國,有著“大而全”的產業結構,瑞士則是“小而強”的歐洲發達經濟體﹔兩國的歷史、文化和制度差異也很明顯。按照“物以類聚”的傳統思維,中瑞之間原本難有深入和實質性的合作。但正是在如此不同的兩國之間,卻開創了許多務實合作的成功先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外交領域,中瑞合作正成為創新的榜樣,“創新戰略伙伴”名副其實。

兩國領導人在講話中,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共同命運”和“同樣價值”。雙方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重大問題上擁有相同或相近立場,同意共同致力於維護開放包容的全球貿易體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因此,讓中瑞合作走在創新前列的,是兩國對當前國際形勢和共同利益的相同判斷。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低迷,成因很多。既有技術創新尚未集中迸發,沒能帶動新的強勁增長﹔也有一些國家對全球化的恐懼,比如擔心經濟和技術優勢流失而拒絕合作,擔心“被其他文明施加經濟控制”等等。“擔心”往往是對新生事務的第一反應,但中瑞合作創新的例証表明,如果由於“擔心”而拒絕改變、放棄創新,也許可以偏安於一時,但終將失去長遠的發展機遇。在瑞士成為首批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發達國家、第一個和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歐陸發達經濟體后,瑞士的競爭力提升更快,瑞士市場也沒有如擔憂者所想象的那樣被中國商品“淹沒”,中瑞貿易、投資額不斷上升而且還在持續開拓新的合作領域,雙方都成為了創新合作的贏家。

讓中瑞在創新合作上一拍即合的,還有對創新精神的共同追求。瑞士以“創新之國”聞名於世,其國民以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將精密機械、鐘表等行業打造成了世界一流的民族品牌。中國歷史和文化中也不乏對“精益求精”的推崇,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更將創新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首位,正是要為 “工匠精神”的振興創造有利環境。此訪,雙方都同意在中瑞創新戰略對話平台這一新機制統籌引領下,加強“中國制造2025”同瑞士“工業4.0”對接,推進兩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創新合作。中瑞創新合作的目標是尋求互通有無和優勢互補,為雙方共同利益的不斷增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提升競爭力以確保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近來在歐美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對此也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更加開放或者採取保護主義。近年來,歐洲逐漸失去了創新的動力,這是其競爭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不能被歸咎於來自外部新興經濟體的競爭,為此採取保護主義更是諱疾忌醫,非但解決不了問題更會破壞合作的氛圍、損害創新的精神。有效的辦法是向中瑞創新合作學習,在明確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向彼此開放並以創新為動力。

中瑞關系已經成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大小國家發展友好合作的典范。習近平主席此訪,進一步落實和推進了中瑞的“創新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將推動中瑞自由貿易協定升級,擴大貿易、投資、金融、保險合作規模,加強能源、環保等領域合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合作。而由於歐方的原因,中歐之間的自貿安排還沒有出現在政治議程上,經貿摩擦也在為雙方制造麻煩。當歐洲一些國家將在未來不得不面對更多諸如英國脫歐談判、法國大選等“不確定性”的時候,中國和瑞士正在一條前景清晰可見、絕少“不確定”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需要國際社會攜起手來。對於其他歐洲國家來說,加入到中瑞引領的創新合作浪潮中來並非難事,隻要它們能夠適時地把握大勢、轉變觀念並克服保護主義的本能。世界經濟的強勁復蘇和全球化的迎難而上,都迫切地需要一個中歐全面創新合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