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由於在冬季供暖中偷奸耍滑,對百姓聲音不聽不動,近日本市10家供暖企業被市城市管理委供熱辦約談。其中部分企業投訴處理量為零,西城區某供熱企業更是對44個投訴均未處理。同時,今后百姓口碑將直接決定財政補貼,企業獲差評將拿不到或少拿補貼,直至最終被清退。
供暖雖不如供水供電的國家壟斷性強,但和養老助殘,菜籃子等服務共同保障了市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為突出效率,釋放市場活力,越來越多的企業被准許加入民生保障的大軍中。目前全市共3000多家供暖企業,僅10家被約談,這說明大多數企業都能依法依規履職,為市民提供合格的服務。
但提供民生保障,不是請客吃飯,來不得半點含糊。以往小區供熱出現了問題,居民隻能和供暖企業協商,協商不成隻能走法律程序或者忍耐將就。作為保障對象的老百姓,不具備否決權,或者隻能發出無效的差評,憑空惹來一肚子氣。
近幾年的供暖中,百姓聲音得到了很大的重視。今年的管理中,更是要求企業登錄投訴平台,主動回應和整改。同時,今后的供暖補貼也取消了大鍋飯,市民的評價直接決定企業所獲的補貼,甚至可以罷免企業,否決權得到了實現。
兌現否決權的背后,是對民生需求與滿足的重視。放開市場准入,更多企業打著滿足需求的旗號進來了。但服務能讓老百姓滿意嗎?不滿意怎麼辦?默認的是與有聲的否,都是群眾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評價,監管部門當然不能讓企業僅憑“默認的是”就輕鬆過關。
於是,百姓的否決權如同最終給付的鑰匙,能否拿到補貼要看企業服務是否到位。供暖溫度不夠,時間短,反饋不及時處理等企業服務中出現的問題都決定了這否決權是否行使。類似的制度設計也出現在其他保障服務中,以利劍糾正和震懾不法行為,加大違法違約成本,促使民生服務在優質的前提下增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