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獎勵優秀鄉村教師別停留在“盆景”

蔣萌

2017年01月09日15:3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獎勵優秀鄉村教師別停留在“盆景”

背景:1月5到7日,馬雲基金會在海南三亞舉辦了2016年鄉村教師計劃的頒獎,獲獎鄉村教師受邀到三亞,入住海邊的五星級豪華酒店。2017年鄉村教師計劃和校長計劃也正式啟動。

錢江晚報發表李曉鵬的觀點:不止一個教師在台上講,這次獲獎,給予了他們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大山、高原、沙漠,第一次乘飛機,特別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鄉村教師,這個職業在農村,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村,社會地位並不高。村裡但凡有點本事的,都會離開農村,到外面打工。在村裡人看來,隻有沒本事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才會留下來當老師。老師們要一面承受著鄉親們的非議,一面要扛起鄉村教育大旗,心理難免有點自卑。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注,更需要得到廣泛的認同。所以,在大陸進入冬季,南方北方同體霧霾的時候,邀請他們到三亞來,舉辦盛大的頒獎典禮,嘉賓中,有文藝圈明星,也有財富大佬,還有衛視、網絡的直播,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他們這個群體,理解他們的情懷,關注他們的現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社會認同,幫助整個鄉村教師群體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每一個鄉村教師,都像當地孩子們的一扇窗戶,這扇窗戶的大小,將決定孩子們的視野和胸懷。農村的問題,改變觀念和精神,恐怕要比單純的物質扶助更加重要。

小蔣隨想:能夠獲獎並前往三亞的鄉村教師畢竟是極少數人,外出打工的農村知識青年會受此鼓舞回農村教書嗎,城裡的大學生會否因此投身於鄉村教育事業?答案恐怕並不樂觀。我們見過太多“欽佩是一回事兒,投身是另一回事兒”,一些事兒喧囂幾天后又回歸沉寂。即便少數人的命運因為媒體熱炒發生變化,但更多未被閃光燈聚焦的、情形類似的人還是處於被遺忘的角落。這不是說社會團體舉辦這樣的活動沒意義,而是說有關群體需要更多普惠性的舉措,尤其是出於制度性的、政府層面的激勵與傾斜政策,才會使相關提升變得普及,成為常態,令舊有情形發生根本扭轉,使社會廣泛認同乃至參與水到渠成。有朝一日,普通鄉村教師能夠憑自己的收入、用屬於自己的閑暇旅行度假,才是真正值得欣慰之時。實現這一目標難度自不必說,卻應是破解三農問題、實施精准扶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之意。

貧困戶“拒吃救濟”,扶貧者該咋辦?

背景:山西省岢嵐縣文化局副局長馬曉明與他幫扶的3家貧困戶對接,第一次上門“認親”,他帶了600元錢和3袋白面。可入戶“認親”卻出了點意外——前兩戶都高高興興地收下了,到了劉順喜家卻被拒絕了:“吃救濟,餓斷氣。當貧困戶不光彩,我不能要!”

湖南紅網發表郭元鵬的觀點:你如果只是從中看出了貧困戶的尊嚴,卻也沒有看到全面。“貧困戶拒絕錢物”更是對徹底脫貧、徹底拔掉窮根的強烈期盼。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送魚不如送網”。對於扶貧濟困來說,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長遠。國家已經制定了宏偉的扶貧藍圖,要求在一定期限內消除貧困現象。對於那些遭遇突發事故的家庭來說,救助制度需要實現“救急”,可以給錢給物。但是,對於不屬於“救急”范圍的貧困戶,則需要考慮他們的終身脫貧問題。要讓他們依靠勤勞汗水實現致富的夢想,要讓他們依靠自己的付出能夠有尊嚴地活著。這就需要送崗位,送項目,送科技,送理念,讓“拒絕錢物的貧困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不是無奈地領取救助資金。

小蔣隨想:客觀地說,逢年過節“送溫暖”的技術含量不高,會使某些干部形成“給點錢物就完事”的固定模式,令一些貧困戶產生“等靠要”思維,只是“授人以魚”解決不了窮的根本。“授人以漁”,讓貧困戶獲得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徹底拔掉窮根。但是,這對扶貧者的要求很高——要找好項目、傳授技術、解決資金、幫助銷售,既要培養貧困戶的自立自強能力,又要在一段時間內對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這之中,與貧困戶結對子的干部是否具備有關能力並用心,會否得到包括政策與財政在內的有力支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扶貧的效果。另一方面,針對貧困戶的狀況,也要具體情況具體處理。比如,有人身強力壯卻犯懶,還有老弱病殘沒勞動能力,顯然需要區別對待。精准扶貧與公益慈善,需要各負其責。要對位不要錯位,要補位不要缺位,才能使扶貧的良好初衷落到實處。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