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東北經濟“爬坡過坎”靠哪些優勢?

董少鵬

2016年12月16日14:4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期,一條“東北人口十年內流失近100萬”的消息被熱炒,有人將此作為東北經濟難以提振的理由。針對此消息,發改委專門做了說明:近幾年東北三省保持了1億多人的常住人口總量,其中遼寧、吉林總人口還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黑龍江總人口略有下降。剔除人口自然增長因素,2010至2015年東北三省人口淨遷出約24萬人。從縱向看,最近五年與前十年相比,東北人口並沒有加速流失的趨勢。

人口規模的變化既是經濟走勢的重要先行指標,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低生育率呈現擴散趨勢﹔同時,由於人們收入水平提高,東北地區老年人口移居南方地區或“候鳥式”遷徙也有增長趨勢。由於存在氣候、交通、產業配套、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局限,東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困難,新興產業雖有一些進展,但相對東南沿海地區還要慢一拍甚至幾拍。新舊產業更替過程中,一部分勞動力向產業進步快的地區流動,也屬正常現象。

但是,加快東北地區經濟轉型,創造更多新興產業機會,做大新興產業規模,仍然是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打造東北產業新優勢,讓更多東北人在當地就業,同時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和配置人才,是東北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角度講,東北人口流失的話題可以作為振興東北經濟的一個警示。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國家發改委印發《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為振興東北、提振經濟開出了“良方”。東北經濟要“爬坡過坎”,闖出一條轉型發展新路,就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切實落實一攬子舉措,改善營商環境,激活創新活力,給當地人民以“獲得感”。

客觀來說,東北面臨的轉型壓力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東三省的重工業優勢、能源優勢、國有經濟優勢相繼下降,相當一部分優勢變成了“包袱”,這既是全國范圍內經濟下行在特定地區的表現,也是全國經濟布局改革部分滯后的表現。因此,推動東北經濟轉型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不能隻就東北論東北。

對此,中央已明確部署,支持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與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與江蘇、浙江、廣東三省,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市與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市建立對口合作機制,通過市場化合作方式積極吸引項目和投資在東北地區落地。這是實現東北裝備制造優勢與東部地區需求有效對接,增強東北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抓手”。在次基礎上,還應當在財稅、金融、土地、資本市場等方面予以特殊政策安排。這種政策安排不是“給偏食”“吃偏飯”,而是完善市場化機制,通過政策供給推動實體經濟要素供給。其基本邏輯是,各地區經濟社會資源不同,通過給予“差價”安排,可以引導資源向短缺地區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最終實現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相對於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地區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空間更大,一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亟待推開,二是民營經濟比重亟待擴大。國務院要求在東北三省各選擇10至20家地方國有企業開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吸引全國各地的民營資本參與,就是一項很務實的舉措。從行政管理體制而言,筆者建議,不要再走“一省一方案”的模式,而是建立大東北自由貿易區,在東北全面推廣中國(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經驗。雖然東北三省情況有不少差異,但從資源配置和市場便利的角度出發,應堅持把東北市場走成一盤棋。一盤棋的市場對於區域外資本和資源更有吸引力。

東北地區有厚實的農業基礎,有裝備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有資源成本的比較優勢,土地廣袤,並且處於東北亞的核心區域,將高端裝備制造業、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業、新材料研發制造業做大做強,打造東北亞貿易引領區、東北亞國際金融樞紐,不僅可行,而且可能。

筆者認為,東北地區振興的最有力的條件是國家體制優勢,在中央的整體統籌和布局下,可以“全國一盤棋”組織力量、優化政策、配置資源,這是任何其他國家和地區所難以比擬的。東北地區現在要做的,就是徹底轉變觀念,抓住時機,優化發展環境,闖出柳暗花明。如此,東北地區不僅可以加速轉型,還可以對全國經濟優化布局做出貢獻。

(作者為証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中國証監會專家顧問。)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