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童工“當牛做馬”需要怎樣的救助?

蔣萌

2016年11月22日16:1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童工“當牛做馬”需要怎樣的救助?

背景:媒體報道,江蘇常熟很多服裝廠通過中介從雲南等地購買童工。那些十幾歲的孩子在工廠裡沒日沒夜地干活,隻要不聽話就會挨打﹔他們不干到年底就拿不到工資,被扣押身份証、銀行卡和手機以防逃跑,甚至遭受暴力……

京華時報發表湯嘉琛的觀點:或許卷入輿論風暴的工廠會被處以罰款,童工會被送回老家,但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想過接下來的故事——工廠很可能等風頭一過繼續購買童工,那些被送回老家的孩子要麼隻能重回貧窮生活,要麼會去別的工廠“再就業”。圍觀者熱衷於給出各種藥方,比如呼吁政府加強監管,呼吁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的精准扶貧力度,呼吁用政策保障貧困孩子入學,可問題是,這些建議要麼隻能管一時,要麼短期內看不到成效。或許正因為如此,那些童工在受訪時完全不信“讀書改變命運”那一套。如何解決童工問題,我也給不出多麼高明的意見。我只是隱約覺得,無論是媒體、網友還是監管部門,都不應該把這個問題看得太簡單。而且可以確定的是,有那麼多孩子被迫成為童工甚至“樂於”當童工,一定說明我們的社會在某些地方出了問題。至於問題該如何妥善解決,對政府部門來說是一種考驗。

小蔣隨想:貧窮就像是一種疾病,在欠發達地區一輩人一輩人地傳染,讓身處那種境遇的人們有著看不到邊的絕望。對一些童工而言,在家裡其實感受不到什麼溫暖。這一方面是因為物質極度貧乏下溫飽難以解決,另一方面則是某些“越窮越生”的父母無暇關愛那麼多孩子。在城裡人聽到“當童工有肉吃,不想回家”倍感心酸之時,一些山裡娃卻說出了當童工反而比在家“好”、寧可在工廠“當牛做馬”的殘酷現實。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為何一些童工被解救后還會選擇“再就業”。無良企業與老板恰恰瞄准了這一點,對童工可勁兒地欺壓與剝削,血汗工廠必須被嚴懲。坦白說,讓這些學習底子差、教育環境差、家庭條件差的孩子重回校園,指望他們讀書改變命運,並不現實。讓這些孩子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讓已滿16周歲者“半工半讀”,可能是更有效的幫助。

奔馳高管辱華,中國人不該激憤嗎?

背景:昨日,北京順義中央別墅區一名外籍男子因停車與中國業主發生口角並辱華。經核實,該外籍男子為戴姆勒卡客車(中國)有限公司高管。戴姆勒公司隨后發表聲明,該員工在此次事件中的行為與戴姆勒所秉承的“平等、尊重”的價值觀相違背,謹向公眾及社會致以誠懇的歉意,已對該員工進行免職處理。

京華時報發表劉雪鬆的觀點:這一次,網上情緒化觀點依然佔了上風。頂在點贊率高位的一個觀點認為,“員工的素質和職業素養,往往代表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奔馳高管代表的是德國人的素養,代表的是奔馳的素養。所以,用德系車也是一種受辱。”這是用一種很沒文化的邏輯在分析社會現象﹔是單一事件背后的情緒疊加“蓋樓”。它推導的結論,毫無疑問也是偏頗的,它疊加的情緒高樓也是一幢歪樓。透過這個案例,可能對於戴姆勒公司、對於中國在與跨國公司的維權糾紛的處理上,也有可以總結的地方。如果奔馳汽車在處理與中國消費者維權糾紛的時候多一些貼心,少一些傲慢﹔如果中國的維權機制,能夠有效地為消費者維權提供到位的支撐,那麼,今天網絡的情緒可能就不會這麼集中爆發,今天的消費者和吃瓜群眾,可能就不會在這個案例面前失去基本的理性和客觀的判斷。

小蔣隨想:戴姆勒方面立刻道歉,說明其深諳管理者與企業形象的關系,讓辱華高管“下課”,是務實的危機公關。此事怪不得中國網友群情激奮,“你們中國人都是XX”充滿了侮辱與歧視,折射出那名涉事德國人心理上的骯臟與齷齪。身處中國的地盤,住在北京最好的別墅區,賺著中國市場的鈔票,還罵中國人“XX”,做人可以這麼無恥嗎?當然,這事可能涉及“路怒症”,甚至有“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因素,但辱華已然超出停車糾紛范疇,而是涉及國家尊嚴、種族平等。這種事放在任何國家,當事人被驅逐出境都不值得奇怪。至於將一名企業高管的丑惡言論與該企業的產品服務挂鉤,算不算意氣用事,恐怕見仁見智。說到底,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有充分的選擇權,有權用腳投票。面對三星Note7手機爆炸召回卻不包括中國市場,鑒於在中國出售的奔馳車散發異味、高價低配,中國消費者難道不該“有情緒”,不可以說不嗎?某些外企真的應該想想如何尊重中國市場與中國消費者。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