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強制家政服務有違政策初衷

斯涵涵

2016年11月22日09:25  來源:北京晨報
 
原標題:強制家政服務有違政策初衷

  制定出符合實際、受到歡迎的助殘措施並不難,關鍵在於注重細節,精准助殘,從而倡導助殘風尚構建和諧社會。而這種自以為是、有違助殘倫理的強制家政服務與精准扶貧的政策初衷嚴重偏離,應當及時糾偏。

  每到年底,能從社區領到2400元的殘疾人居家安養補貼,會讓家住西安市雁塔區電子二路社區的王女士感受到陣陣溫暖。可是,最近有愛心機構聯系她,說以后這個錢不發了,由指定機構提供家政護理服務。(11月21日《華商報》)

  把現金補貼一律改成家政服務,無疑讓助殘良意變了味。

  打掃衛生、擦玻璃、針灸、按摩、跑腿買東西……政府指定的愛心機構提供的服務雖然內容較多,但並不適合殘疾家庭。首先,“不接受服務,錢也不發了”,並且服務機構也由政府決定,相當於剝奪了受助者的選擇權,異化為強制服務,讓人很難接受。其次,提供家政服務即便是在一般家庭裡都認為是比較奢華的服務,遑論經濟比較困難的殘疾家庭了,對於他們而言,買一些生活必需品比請人打掃衛生要實用得多。再次,侵犯了受助者的隱私權。家政服務是要進入家庭的,但很多人都不願意將家庭的內在不加掩飾地呈現給外人。

  此外,政府購買指定的愛心機構的家政服務,有強迫消費的壟斷之嫌,不利於服務水平的提升,也不利於群眾監督。由此可見,強制家政服務不僅寒了受助者的心,也有損政府公信。

  需要提供服務還是需要現金補貼,應該符合具體家庭的情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更應該尊重受助者的意願。然而,長期以來,對於弱勢群體,一些部門在給予幫助和扶助之時,工作態度簡單粗暴,出台的規定或高高在上不接地氣,或沒有實事求是而一刀切,不尊重對方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殘疾人僅僅被當作福利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其要求和需求被漠視,令助殘政策的良好初衷大打折扣。

  居家安養補貼是政府對殘疾群體的資助政策,彰顯了扶殘助殘的人文關懷與扶危濟困的公益精神。但強制家政服務嚴重違背助殘本旨。實際上,深入殘疾人家庭,與他們平等交流,聽取他們的心聲,制定出符合實際、受到歡迎的助殘措施並不難,關鍵在於用心對待殘疾人士,注重細節,完善服務,確保精准扶貧、精准助殘,從而倡導助殘風尚構建和諧社會。而這種自以為是、有違助殘倫理的強制家政服務與精准扶貧的政策初衷嚴重偏離,應當及時糾偏。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