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互派干部挂職不能“各打小算盤”

蔣萌

2016年11月18日15:4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互派干部挂職不能“各打小算盤”

背景:11月17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就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情況舉行發布會。發布會上,發改委方面提到的東北和東部省市將“互派干部挂職交流和定向培訓”,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新京報發表觀點:近年來,東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與其相對封閉、僵化的政經環境緊密關聯。部分東北地方干部的管理思維過於保守,加劇社會管理的板結,也讓平等、自由的文化與制度基礎的匱乏被僵化治理強化。很大程度上,東北經濟能否強力反彈,觀念轉變是繞不開的挑戰。干部人事交流,正是撬動觀念轉變的重要路徑。把具有開闊視野、創新思維的外來干部請進來,形成區域性的示范效應,帶動更多東北基層干部去學習何為符合時代發展公共服務精神,去推動治理現代化。而讓部分東北干部走出去,在開放多元為基因的經濟發達地區,切身感受更為市場化的創新創業氛圍,也能推動他們以觀念刷新促制度革新。東北經濟需要向改革要活力:政府行政體制改革與簡政放權要與時間賽跑,多些治本大動作﹔經濟層面要破除種種不合理壁壘,讓社會資本不再遭遇過多玻璃門,降低民眾創新創業成本﹔民眾就業擇業上也要扭轉“唯有鐵飯碗”的老觀念等。而這些改革中,人的因素會佔據主導。

小蔣隨想:互派干部的初衷很好,但要注意以往干部異地挂職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一般來說,干部挂職的時間為一兩年,時間短、遲早要走人,使挂職者的心思未必能沉下來扎實干,不容易獲得挂職所在地的干部與群眾的信任。有時候,外來干部與本地干部只是相敬如賓、難以深入交流,甚至還可能彼此懷有戒備心理、在工作中難以相互配合。某些機關還具有“染缸效應”,僅靠個別新來的人很難起到“鯰魚效應”,反而可能令新人染上暮氣。前往發達地區確實會令來自相對閉塞地區的人開闊眼界更新思想,但欠發達地區的基礎條件、人文環境與發達地區有很大不同,習慣了發達地區的返鄉者可能“水土不服”,一些帶回去的新點子也可能面臨“南橘北枳”的尷尬。說這些,不是給互派干部“潑涼水”,而是希望有關方面關注互派干部如何更好地彼此融合,科學規劃挂職崗位與挂職時間,認真選拔挂職人員,尤其要防止挂職淪為個人“鍍金”或“混履歷”。互派干部的地方更當努力落實跨區域協調發展,彼此支援與合作,不能各自隻掃門前雪、各打各的小算盤。

“牟利性買假不賠”會否放縱售假?

背景:11月16日,被認為關乎職業打假人“職業”拐點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在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官方網站上公布,並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第二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引發熱議。

新京報發表徐明軒的觀點:2014年,最高法公布了《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明確“知假買假”行為不影響維權,這給職業維權鬆了緊箍咒,在食藥領域的維權案件中,對於商家以“知假買假”提出抗辯的,法院不予支持。在最高法明確支持“知假買假”的情況下,作為《消法》配套法規的“消保條例”,將“以牟利為目的而購買”排除在條例適用范圍之外,極易引發新一輪的“神仙打架”,讓消費者莫衷一是。《消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本就是為了激勵消費者維權的,其中包括激勵部分職業維權者維權(隻要他們依消法維權,沒搞敲詐)。新“消保條例”理應實現《消法》的立法目的,不宜對適用主體做出過於嚴苛的規定,否則可能方便了個別商家利用“以牟利為目的”的概念對消費者維權搞污名化,卻挫傷了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最終也違背“權益保護”的初衷。

小蔣隨想:無論如何,制假與售假都與“正當”毫不沾邊,應到受到打擊嚴懲。“以牟利為目的”買假不適用新“消保條例”,會不會變相導致制假與售假者逃脫一些嚴懲?這裡,社會關注的不是知假買假賺不賺錢,而是制假與售假會不會逍遙法外。如果沒有制假售假,自然不會有知假買假。究竟是該“拒絕”知假買假,還是該從源頭上“掐死”制假售假,不言自明。必須指出,知假買假不會損害普通消費者的利益,如果不能証明知假買假屬於敲詐,就不違法。在某種程度上,亦如管理者無法將買房人與炒房人(炒房也具有貶義)完全區分開來,並且不能剝奪(頂多是限制)炒房人的經濟利益﹔定性知假買假與受騙性買假同樣有難度,即便認定具有牟利圖謀,可否徹底剝奪索賠權?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