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文章探討“反思西方治理亂象”【3】

2016年10月23日03: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橘化為枳”細思量(思想縱橫)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一典故,少時已耳熟能詳。但不事農桑的我,對“橘化為枳”的機理畢竟有幾分隔膜。寓居京城多年,我這個“江南游子”領略了南北風物的種種差異。有一個親身經歷,使我對這一名言有了真切體驗。

紫蘇是我的老家田間地頭常見的一種植物。兒時,母親常將它的葉子作為燒魚的佐料,鮮香無比。來京之后,為了留住這一飽含兒時記憶的“鄉愁”,我托人從老家帶來一些紫蘇種子,種在陽台上的花盆中。然而,待它們長成之后,其葉的色、香及其作為佐料入菜后的味道,與兒時的記憶大相徑庭。種子沒有變,但它們生存的水土環境發生了改變,其產物就可能發生了“質變”。這一生活經歷告訴我,嫁接有成功的,但更多的則成為“橘化為枳”的一個現實注腳。

有過與我類似經歷的人,對現今國內外一些人著力鼓吹的“憲政民主”、“普世價值”、西方模式,恐怕就會多幾分理性和清醒、多一些反思和考量。以“憲政民主”為例。在一些人看來,這一制度模式無疑具有“普世”意義:西方可以用、用得好,我們也可以用、應該用。這一看法是否經得起推敲和檢驗呢?我們不妨追根溯源,考察一下它的來龍去脈。

從其“播種”階段即原初設計來看,“憲政民主”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代表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它所針對的是人民大眾的直接民主或所謂“泛民主”,目的是避免所謂“多數人的暴政”,捍衛新興資產階級以佔有和支配私有財產為核心的個體自由。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很多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家的著作,如貢斯當的《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以賽亞·柏林的《自由五論》等,找到其歷史線索與理論依據。由此來看,一些人將“憲政民主”描述為“依憲執政”“多黨競爭”“代議民主”“三權分立”等,其實並沒有觸及這一制度模式的本根,乃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望文生義,掩蓋了它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對人民大眾設防的初衷與本質。

進一步看,西方“憲政民主”模式所主張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在今天西方國家中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即使是在所謂“民主世界的領頭羊”美國,這一教條也已被放棄,相關的規制越來越多。例如,美國對遺產稅的規定和征收越來越嚴格、比例越來越高:一般從8%起征,最高可達到55%。也就是說,今天美國的資本家和富豪們盡管在世時可以享受累退稅的好處,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他們一輩子積累的財產,可能有一半以上在去世后要“充公”。這樣一來,很多富人寧願把財產的絕大部分投入慈善事業或轉贈給朋友,也不願意繳納高額的遺產稅。因為前者還可以圖個好名聲,而后者純粹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以往國內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往往把美國富人的慈善活動作為他們熱心公益、回饋社會的典型案例。其實,一些美國富人做慈善,除了公益方面的考慮,還有一個重要動機,就是為了逃避高額的遺產稅。

正因為所謂“憲政民主”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已遠遠背離了它的初衷,所以它的適用范圍越來越窄,常常被局限於幾年一度的投票大選上。在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現在即使是所謂總統大選,投票率也越來越低,以致候選人不得不通過電視傳媒等大眾娛樂工具,把自己打扮成“准娛樂明星”,以吸引眼球、招攬選票。美國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其名著《娛樂至死》一書中,對此有過生動描述和深刻揭露。

我們的先賢孔子在談到察人問題時說過這樣一段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說,根據說話辦事的動機、過程及心態來考察一個人,他的本性又怎麼能隱藏得住呢?察人如此,考察一種制度模式更應秉持這一態度。對於西方“憲政民主”乃至廣義上的西方模式而言,不考察它維護西方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與初衷,不考察它的歷史流變與現實發展狀況,不考察西方國情與我國國情的差異,企圖將其簡單移植到當今中國的社會土壤中,會開出怎樣的花、結出怎樣的果、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個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上,絕不可忘記了“橘化為枳”的古訓。

(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