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除貧困日系列評論

【專家談】中國扶貧的貢獻和面臨的挑戰

吳國寶

2016年10月14日15:2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全球貧困人口減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對減貧的作用在減弱,迫切需要通過精准扶貧來繼續推進減貧的進程。

中國對全球減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世界銀行不久前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貧困人口數據。按照2011年購買力平價1天1.9美元的貧困標准,2013年全球有貧困人口7.66億,貧困發生率為10.7%。按相同標准,2013年中國城鄉有貧困人口2511萬,貧困發生率為3.38%。中國貧困人口的86%生活在農村,城鎮貧困人口隻有368萬。

按上述貧困標准,1981年至2013年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了11.37億%,同期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8.53億。在這期間中國減少的貧困人口佔到全球減少全部貧困人口的75%。換言之,如果沒有中國在這32年間減貧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球貧困人口的數量要比實際的多3/4。

1990年至2013年,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了61.4%,提前3年完成了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到2015年全球極貧人口減半的目標。在1990-2013年全球減少的貧困人口中,中國貢獻了67.4%。不包括中國在內,其它國家在1990-2013年隻減少了其1990年貧困人口的32.3%。也就是說,沒有中國的突出貢獻,千年發展目標就不可能完成其最重要的極貧人口減半的目標。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對於推進人類反貧困事業進步和千年發展目標實現,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增長及其減貧效率是中國減貧的重要來源

與世界上其它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在過去較長時間內保持了更高更持續的增長速度。據可比資料統計,從1990年至2013年,中國國民收入保持了年均12.4%的增長,比其它發展中國家平均高出1倍多。在此期間,中國每增加1萬美元(2011年購買力平價)國民收入平均可減少4.8個貧困人口,而其它發展中國家增加1萬美元國民收入平均隻能減少1.8人,中國單位國民收入增長減貧人數相當於其它發展中國家的2.6倍。中國在長時間內以比其它發展中國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和高得多的減貧效率,實現了貧困人口的大幅度減少。

增長減貧效率下降對中國扶貧的挑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減貧效率在最近10多年下降十分明顯。1999-2013年期間中國每萬美元(2011年購買力平價)減少的貧困人口數,不到前10年的30%。

使用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和2010年價格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扶貧標准,2015年我國萬元GDP減少的貧困人口數比2011年降低了近2/3。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就業和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可能降低經濟增長對減貧的拉動效應。2015年我國新增10萬元非農業增加值增加的就業人數,比2010年降低了32%。隨著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的就業人數總體上還會下降。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就業結構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傷及貧困地區勞動力的外出就業,這不僅會減少貧困地區新增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機會,甚至有可能出現一定比例的已外出勞動力回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將不僅僅影響計劃中的新增勞務脫貧計劃,還有可能增加返貧,從而增大2020年脫貧的壓力。

經濟增速放緩,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相應地降低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購買能力的增長速度,從而會影響對農產品需求的增長,進而影響貧困農戶農業增收。現在貧困農戶40%左右的淨收入來自於農業收入,而且農業產業扶貧又是實現到2020年所有扶貧對象脫貧的最主要的生產性方式。2012年以來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一直在低位運行,其中貧困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林產品、畜產品、油料、蔬菜等產品生產價格近兩年甚至有所下降。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劇貧困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生產價格的下行壓力,將直接影響到貧困地區農戶增收和脫貧計劃的如期實現。

經濟新常態下應加強精准扶貧,繼續推進中國的減貧事業

為了減小增長對減貧的不利影響,應該通過加強精准扶貧,對扶貧對象採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和多種優惠政策,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增加其收入來源,從而繼續推進我國的減貧事業,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做出貢獻。(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