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德雲社恩怨錄,共患難易同享福難

蔣萌

2016年09月26日16:0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德雲社恩怨錄,共患難易同享福難

背景:郭德綱和徒弟曹雲金“互撕”白熱化。在曹雲金發出《是時候了,也該做個了結了》一文多日后,郭德綱25日凌晨在微博上發長文《天涯猶在,不訴薄涼》進行回擊。隨即,曹雲金又發短文《我的涵養在憤怒之前已經用完了!》予以反擊。

新京報發表廖保平的觀點:雙方說的是好多年前的事兒了,涉及諸多細枝末節,雙方都未必記得很清楚完整,各執一詞是難免的事。比如郭德綱堅持不承認收過曹雲金的學費,而曹雲金則拿出了當年的票據為証。這其實說明,在事實不能完全肯定的情況下,不要把話說滿了,把事做絕了,留給對方一點空間,也是留給自己一條退路。郭曹之爭,既然放到公共空間來辯論,就應該尊重公共規則,講文明、講禮貌,因為,雙方就是對等的,沒有誰比誰先天地高人一等,提前預訂勝利。誰能尊重對方的人格,誰用事實說話,誰就能獲得更多吃瓜群眾的支持。名人“互撕”受關注高,容易形成熱點,若通過公開爭吵能夠解決一些行業或社會的積弊,也是好事。不過,如今一些所謂的名人“互撕”屢屢秀下線,不斷降低自己參與辯論的道德水准,引得一些粉絲如痴如醉、如狂如魔,則無異於“禍害”公共生活。強迫公眾不斷審丑,也是一種惡俗。

小蔣隨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郭德綱自己在相聲裡也說過,“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子?”徐德亮、李菁、何雲偉、曹雲金,這些人與郭德綱要麼是師兄弟,要麼是師徒關系。他們在一起搞紅了德雲社,這些“非著名相聲演員”也一同成了社會名人。德雲社多次“內訌”,多人“出走”,印証了“共患難易,同享福難”的劣性規律。換言之,在沒成名獲利時,很多問題都會被隱忍。一旦大家都出了名,有了更多話語權,曾經的“家長作風”就不靈了,以前“位分”低的人的腰杆硬起來,陳年積累的“欺壓”、分配不均、恩怨糾葛會在一瞬間全部爆發。這時,自詡“家長”者往往會指責“家丁”忘恩負義,對“位分低者”出走,會定性為“逐出師門”。出走者則是一副“反抗暴政”的姿態,常常會曝光“丑陋內幕”,試圖為自身爭取更多輿論同情,借“外力”打壓“掌門”。看多了此類糾葛,旁觀者能看出人性的自私、位分的自以為是、家規的個別人說了算、表面的貌合與暗地的神離、聲名華服之下爬滿了虱子……師徒互撕都賺得了眼球,“眼球為金”下似乎沒有輸家。德雲社“恩怨錄”,還會有多少“戲碼”?

“公務的士”會否“裡外不是人”?

背景:日前,福州公交出租車公司首批投入100輛“公務的士”,將針對各用車單位不同需求,提供實時用車、會務或中長途用車、定點保障這三種服務方式。“公務的士”還可為公務員家庭用車提供服務,因私個人出行的公務員可享受8折優惠,乘車人員必須出示公務員証件。。

新京報發表張貴峰的觀點:如果設置“公務的士”是合理必須的,那其他行業是否同樣也應設置相應的“××專用的士”?如此一來, 充斥各種“專供”“特供”的市場服務秩序,究竟是真正公平的市場服務,還是一種異化的特權服務?眾所周知,無論傳統的巡游出租車,還是新興的網約車,出租車在提供服務時“挑客”、“拒載”,都是一種法律明確禁止的行為。如據交通運輸部《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出租車駕駛員“不得拒載、議價、途中甩客”。這種背景下,福州公交出租車公司設置“公務的士”,強調“必須要出示公務員証件,才可以搭車”,事實上已明顯涉嫌“拒載”違法。福州公交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是福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福州市公交集團是國企。如果不能實現盈利,實質上,還是由公眾為當地的公務員出行買單,等於在車補之上再加一筆補貼。

小蔣隨想:福州車改辦針對“公務的士”回應,完全屬於市場行為,政府沒有參與,沒有給予任何投入與補貼,也沒有簽署任何合作協議。福州公交出租汽車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認為公車改革后公務員用車市場潛力巨大,“公務的士”是旨在開拓市場的商業行為。如此看來,這事似乎是福州公交出租公司搞的“一廂情願式特供”。公交出租車公司憑什麼認為公務員會選擇“公務的士”,而不是普通出租車或網約車?是價格上有優勢,還是服務上更優質,再或是“非公務員與官眷勿乘”能體現某種特權?如果“公務的士”真比普通的士更值更好,福州公交出租車公司在對公務員與官眷搞“超國民待遇”的同時,必然會廣受公眾質疑,是在自行放棄更廣闊的“民用市場”。如果“公務的士”並不比“普通的士”更好更值,且要由公務員自掏腰包乘坐,公務員何必買“公務的士”的賬?福州車改辦負責人還表示,公車改革社會關注度高,企業創新服務不能借機炒作,更不應因此引起公眾誤解。說白了,“公務的士”不倫不類,鬧不好“裡外不是人”。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