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屋后山的“17棵鬆”、紅軍烈士紀念亭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李明水報道:葉坪鄉黃沙村華屋位於瑞金東南部,因整個村庄姓華,故稱華屋。9月21日,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外學者交流團來到華屋小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后小山上17棵高大蒼翠的青鬆。蘇區時期,僅有43戶家庭的華屋家家有人參加革命,留下了“17棵鬆”的感人故事。
華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80多年前,全村17名男青年同時上前線,最小的13歲,最大的也僅20來歲。為表達對中國革命必將勝利的堅定信念,他們每人在后山的蛤蟆嶺上栽下一棵鬆樹,並約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到家鄉看看。他們承諾,如果有人犧牲了,活著的人不僅要為陣亡的兄弟照顧好父母,而且還要照看好蛤蟆嶺上的這些鬆樹。然而,這17位栽鬆的華屋籍紅軍戰士后來全部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17棵鬆”故事。
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解放后華屋人把這17棵鬆樹作為烈士的化身,每逢清明過節便來到這裡,拔草、挂紙、點紅燭,放上長長的鞭炮,以寄托哀思。2014年,華屋群眾在山上建亭立碑,把這片小樹林稱為“烈士林”,17棵鬆樹稱為“信念樹”。
由於舊社會戰爭創傷,加上當地資源匱乏、耕地貧脊、勞動力短缺等原因,以前華屋貧困程度極深,低矮土樓、土灶台、木板床……,附近村庄有“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說法。不過,這一切從2012年發生轉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