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案的啟示:懸案要向高科技找線索

舒聖祥

2016年08月30日15:5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甘肅白銀連環殺人案的成功偵破,對當地人來說,真是一個噩夢的終結。距離高承勇第一次作案已經28年了,之后的14年間他連續虐殺了11名女性,手段極其殘忍,又過了14年,因為高承勇遠房堂叔“行賄”這樣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警察最終找到了這個殺人狂魔。

28年,白銀公安局換了8任局長,人工對比了至少十萬枚指紋,請了上百位刑偵專家來來去去,被稱為“神探”的李昌鈺也研究過,但是仍舊一無所獲。可以想見,整個公安系統頂著多大的壓力,民眾生活在恐懼之中,民警被犯罪分子鄙視,更被人們罵“吃干飯”﹔即便現在破了案,人們依然在質疑:為什麼28年都抓不到一個小賣部的老頭?是不是不重視?

民眾將對惡魔的憤怒轉化為對公安的苛責,當然能夠理解,但是這樣的情緒,其實有害無益。人們總覺得,輿論的壓力是推動早日破案的關鍵力量。確實,像徐玉玉被電信詐騙這樣的案件,輿論的關注是有用的﹔但是,對於真正的懸案來說,輿論的壓力非但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為了早日破案交差,警方可能會搞出像呼格案那樣的冤案。

技術不發達,隻能用笨辦法,走訪、調查、排摸﹔沒有電腦,都是一枚一枚肉眼看指紋﹔沒有警車,隻能騎著摩托、單車,穿梭在白銀的巷弄之間……最后,破案需要的足跡、痕跡、指紋、DNA,要什麼有什麼,但就是破不了案。為什麼?因為所有的証據,都是個體與証據之間的單向連接,隻要這個個體沒有進入警方的視野,這個單向連接就無法實現。

白銀案的最終偵破,不是因為嫌疑人被警方盯上,而是因為一個遠房堂叔“行賄”被錄入數據庫中,警方將它與當年命案現場留下的痕跡比對,最后發現高氏家族與此高度吻合。通過Y-DNA染色體檢驗,初步確定犯罪嫌疑人范圍,經過指紋比對和DNA進一步比對,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

案件的偵破,得益於白銀警方今年開始建立的Y-STR數據庫。這是一種DNA檢測技術,它可以幫助警方縮小排查范圍,尤其是在當地建立了Y-STR數據庫的情況下,能直接定位到相關家族。

這樣的破案方式,不僅惡魔本人打破腦袋想不到,隻會責罵警方“吃干飯”的人也是想不到的﹔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破案不是光靠“高度重視”和“立軍令狀”就行的,也不是光靠神探就行的,把福爾摩斯、柯南、狄仁杰、波洛全部加起來也不一定管用。破案需要什麼?需要高科技。

很多案件之所以成為懸案,最大的障礙不是別的,而是人類的無知,是科技的落后。相比高科技在軍事領域的不斷更新和積極應用,公安領域的高科技應用,幾乎還停留在攝像頭、指紋的那一套,嚴重落后於科技的發展。比如Y-STR技術原本一直存在,而且相當成熟,但是從未得到大范圍使用。此外還有很多停留在實驗室的相關創業項目,因為找不到買家無疾而終。

白銀案的告破,對在國內刑偵領域推廣Y-STR技術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僅僅是Y-STR技術嗎?不,真正需要推廣的是重視高科技的思維,推動相關領域民間的創業創新。高科技在公安領域的大量運用,不僅有助於警方破案,關鍵是,會對犯罪分子形成最有效的威懾,從而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自己再會反偵查也沒用,因為你不可能管得了所有的“遠房堂叔”。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