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饕餮, 夏蟬淒切

於靜

2016年07月11日16:1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有竹林的地方就有知了,有知了的地方就有電筒光,這個夏天,很多地方的人們都加入了抓知了的大軍,在杭州,一隻知了的市場售價大概是1元/個,有人一晚上就能抓幾百隻,獲利頗豐。據了解,這些知了多被飯店和燒烤攤收購,用來燒烤或油炸,頗受食客歡迎,售價可媲美小龍蝦。(7月11日《錢江晚報》)

這種引發全民瘋狂的昆虫其實是蟬的幼虫,北方叫知了猴,它們通常是在夏天的晚上破土而出,然后經過幾個小時的蛻變化為蟬。記得小時候,我和弟弟晚上經常結伴去捉知了猴,不過那時候純粹是為了好玩,將捉來的知了猴放在蚊帳裡,天亮睜開眼一看,夜裡還一身土氣,憨態可掬的知了猴就變成了一隻隻長著透明翅膀的蟬,那種見証神奇的經歷,每次都能讓我們興奮不已。

現如今,捉知了猴已經越來越遠離童趣,淪為一種純商業行為。在利潤驅使下,每到知了猴出土的季節,每一片樹林,每一棵樹下,都能見到有人打著手電筒在一遍遍找尋,然后將捉來的知了猴明碼標價,賣給飯店和燒烤攤。在這些地方,知了猴經過一番油炸火烤,端上餐桌,身價又會倍增,給商家帶去不菲的利潤。

事實証明,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一旦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得到人類味蕾的認可,它本身往往會陷入生存的危機,知了猴也難逃這種命運。

據了解,一隻蟬的幼虫在地下要生活5-12年才能破土而出,蛻化成鳴蟬。可是久居黑暗的它們哪裡知道,等待它們的不是光明,不是清新的空氣,而是地毯式的圍剿和抓捕,是滾燙的油鍋,是炙熱的火烤。

沒錯,不管是長著翅膀的蟬,還是土頭土腦的知了猴都不在受保護名單之列,但是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它們哪怕是再渺小,也有生存的權力,人類豈能因為自己的饕餮之欲將其趕盡殺絕。人類社會發展至今,被我們毀滅的物種還不夠多嗎,現在早已不是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類已經不需要犧牲其它物種維系自身的生存,為何連一隻小小的知了猴都不能放過呢?

類似命運的還有螢火虫,本來因為人類的活動,這種小昆虫的生存空間就被不斷壓縮,數量越來越少,可是為了追求所謂的視覺盛宴,最近這些年每到螢火虫出沒的季節,就有人組織各種賞螢,觀螢,放飛活動,全然不顧對物種資源和生態壞境的破壞。

人欲饕餮,夏蟬淒切,勸君莫食六月蟬,此物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補,倒是每年都有人吃知了猴過敏住院的消息傳出,況且現在很多地方的土壤重金屬都超標嚴重,蟬的幼虫在地下生活那麼多年,誰能保証其沒有受到污染。放過這種小昆虫吧,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沒有了蟬,整個生態鏈就混亂了,沒有了蟬鳴,整個夏天都會少了一份韻律。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