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人民日報任仲平:標注治國理政新高度

任仲平

2016年05月03日02: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思想的力量,總能穿透迷霧,標定前行的方向。

  這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去年7月,歷經9年漫漫旅途,跨越48億公裡,“新地平線”號終於一睹冥王星真容。今年2月,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從愛因斯坦提出這一概念算起,已經過去了整整一百年。科學的執著,百年的洞見,折射的正是思想的分量。

  不久前,一場圍棋的“人機大戰”,再次驗証了這一點。“阿爾法圍棋(AlphaGo)”四勝世界冠軍李世石,讓人工智能達到一個新高度。然而,不管贏的是棋手還是程序,最終勝利的都是人類的思想。

  發展如征途,治國如弈棋。對於行進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而言,思想的引領尤為重要。

  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與今年兩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都寫入了這樣一段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一個治國理政的科學思想體系,日漸清晰。

  有學者曾說,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歷,會是一部全球矚目的大片,劇情的每個起伏都不容錯過。觀察中國治理、理解中國發展,首先就要把握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條主線。

  (二)觀念的更新,往往是現實變化的先導。循著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我們能發現——

  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我們正處於改革攻堅期、發展轉型期,“十三五”規劃全面展開,本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最后時段,距離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隻有5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已經全面開啟。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們面臨復興之路的“關鍵一程”。

  這也是一個關鍵的空間點。我們身處一個變革的世界,一個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的世界。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趨向平衡。我們的戰略機遇,已從加快速度的機遇變為加快轉型的機遇,由擴張規模的機遇變為提高質量的機遇。

  時間與空間標注的方位,從未像現在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走向。60年前,“一窮二白”的我們可曾想到,今天需要壓縮的鋼產量已經超過1億噸?50年前,人均GDP250多元的中國可曾想到,這個數據半個世紀裡將增長超過200倍?30年,城鎮人口增加超過5億﹔20年,老年人口增加1億多﹔10年,13億中國人幾乎人均一部移動電話,6.88億中國人變成了網民……抬頭張望世界,是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每年數十萬億元規模的進出口貿易,上億人次的出入境人數,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經濟的走向……

  當歷史的接力棒傳到這一代人手中,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迎接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中國呼喚一次思想的革命、觀念的升級。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理念科學,發展才能蹄疾步穩﹔“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思想破冰,行動才能突破重圍﹔“戰略是發展的規劃”,戰略得當,未來才能行穩致遠。執政環境不會一成不變,治國理政需要與時俱進。在新起點上,以什麼樣的理念引領,以什麼樣的思想支撐,以什麼樣的戰略籌劃,才能把復興之路上的中華民族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既取勢、又取實,三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展開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直面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重大課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對發展方位有新判斷、對發展路徑有新思考、對發展目標有新部署,在變和不變中把握住了治國理政關鍵。

  (三)發展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

  三年多來,中國給世界的一個強烈感受是,這個國家正處於又一個歷史關口。如此多的改變在發生,如此多的力量在匯聚,讓“這三年”成為一個特殊的時間單元。西方媒體也覺察到,“最好還是研究一下中國戲劇般崛起背后的理念”。的確,改變、發展與行進的中國背后,是理念的變化、思想的更新、戰略的升級。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最集中的體現。

  以“中國夢”標定民族復興總目標,以“五位一體”展開中國發展總布局,以“四個全面”明確改革發展總戰略,以“兩個一百年”確立中國前進大坐標,以“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大邏輯,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全局大變革,以“一帶一路”攜手世界共同圓夢,以“命運共同體”展望人類未來前景……這些新理念,奠定治國理政的格局,體現因時而動的抱負。

  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辯証思維解矛盾,以法治思維圖善治,以系統思維聚合力,以底線思維定邊界,以創新思維增活力,以開放思維拓視野……這些新思想,確立治國理政的基座,體現運籌帷幄的智慧。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引領區域發展戰略,以自貿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以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開啟改革強軍戰略,以“互聯網+”推動網絡強國戰略,以分類施策落實精准扶貧戰略,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國家安全戰略……這些新戰略,豐富治國理政的路徑,體現掌握大勢的境界。

  馬克思說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三年多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中國自信、總結中國經驗、增添中國優勢、完善中國道路,在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上實現了新的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四)治國理政的體系是否科學,可從兩個角度考量:怎麼看?怎麼辦?前者是認識論,決定著判斷力﹔后者是方法論,體現了行動力。

  看似平常的問題,放在治理中國的語境中,卻變得不那麼簡單。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不平衡的發展狀況“差距達一個世紀”﹔13億多人口,比美日德法英人口總和的兩倍還多,治理這樣一個巨大而復雜的國家,如何確立認識事物的根本標尺?從經濟發展的“中等收入陷阱”,到人口紅利的“劉易斯拐點”﹔從國際政治的“修昔底德陷阱”,到興衰治亂的“歷史周期律”,面對各種挑戰,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抽絲剝繭,實事求是。審視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怎麼看”與“怎麼辦”這兩個問題上的回答,彰顯強大的思想力量。

  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認識論。“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問題意識”。談及干部作風,列舉“四風”種種表現,警告若任由蔓延就會“霸王別姬”,由此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刮骨療毒打虎拍蠅、持之以恆改進作風﹔論述環境保護,坦陳“希望霧霾小一些”,告誡“不能欠子孫債”,由此重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講到法治建設,直言存在“吃了原告吃被告”,有人辦金錢案、關系案、人情案,由此要求司法人員“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大力推進司法改革,將法治中國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及時發現問題、坦誠提出問題、深入研究問題,讓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最終指向科學地解決問題。

  這是一種“以大勢為依據”的方法論。“正確認識和積極順應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黨和國家面臨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動權,跟上時代前進步伐,推動事業順利發展”。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勢”、重視“勢”。取勢就是合乎規律,順勢就能佔得先機。認識改革意義,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明大勢、看大局”﹔厘清工作思路,要求“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把握發展機遇,提出“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判斷世界形勢,強調“要善於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大勢”……這樣的“勢”,是歷史大勢,既有近期沖刺的目標,更有長遠發力的方向﹔是發展大勢,既有發展規律的認識,更有發展趨勢的前瞻﹔是世界大勢,既有放眼全球的視野,也有立足中國的務實。“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做到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讓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引領方向、標明路徑。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始終從中國的歷史和實際出發認識中國、發展中國,表達鮮明的中國立場、構建系統的中國話語。立足中國腳下的土地,強調把中國視為五千年歷史的連續體,主張“解決中國的問題隻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從中國夢、中國道路,到中國力量、中國精神,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強調這樣的價值遵循:中國的現代化隻能基於“中國自己的條件”,而不是其他的抽象理論或別國經驗。

  既有一以貫之的歷史傳承,也有守正出新的時代創造,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體現了立足我國發展方位的時代特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特色、破解當代中國面臨發展難題的實踐特色,具有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品格。

(責編:王吉全、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