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公文抄袭”之二:剽窃的是文字,透支的是公信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公文抄袭,表面上剽窃的是文字,背后反映的是对执政根基的侵蚀、对公众利益的损害、对社会风气的毒化,必须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抄袭而来的公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充斥着“正确的废话”和“万能模板”,严重脱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状况。这样的文件层层下发,其结果必然是政策在“空中打转”,无法在基层“落地生根”。
公文抄袭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工作能力的急剧退化。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未用于一线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而是耗费在制造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和应付检查的“台账材料”上。长此以往,文牍主义盛行,机关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悄然流失,独立思考、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机关内部逐渐萎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环境会形成“逆淘汰”的怪圈:勤恳务实、深入调研者因“效率不高”而吃亏,投机取巧、擅长“文字搬运”者反而得利,这必将严重挫伤实干者的积极性,侵蚀组织健康肌体,最终导致治理体系的反应迟钝和系统性失灵。
公文抄袭也会损害公众利益,疏离党心民心。公文的公信力需通过真实反映情况、科学制定政策和有效解决问题来维护。一旦沦为抄袭或形式主义产物,其权威性必将受损。抄袭拼凑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和地方的痛点。例如,将沿海地区的产业规划生搬硬套到内陆地区,或将发达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原样照抄于农村牧区,这样的文件指导下,问题如何真正解决?
“悬空”的政策、“打折”的措施,最终买单的都是人民群众。公共服务效率低下、民生项目脱离实际、发展机遇白白错失,公众的切身利益在无形中受损。群众满怀期待,却遭遇“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水土不服”的政策时,其对政府的信任感便会逐渐被消耗。公文抄袭看似发生在办公室,却直接伤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公文抄袭,无形中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极其错误且危险的信号。这种不良示范,会产生“破窗效应”,可能助长学术不端、数据造假、商标侵权等歪风邪气的蔓延。它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践踏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
一个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社会,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石之上。而公文抄袭行为腐蚀这一基石,毒化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其流弊深远,不可不察。
相关阅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