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人民热评

人民热评:认养人不知东北虎已死,云公益需更透明

周 威
2025年11月21日15:1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近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一起云认养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认养人反映,自己连续两年缴费参与“云认养”,但在今年准备续费时却被告知认养通道关闭。随后追问得知,所认养的东北虎“小独苗”已于今年7月死亡。园方此前承诺的“定期反馈”未能兑现。

尽管园方在通告中表示,东北虎档案需“严格保密”,不便公开详细情况;但这一说法显然消除不了公众的疑虑,反而引发更多追问。

必须承认,濒危动物在人工饲养和繁育过程中面临高风险。然而,长时间不沟通、反馈机制缺失、承诺无法落实,如此粗放地管理,既伤害了认养人对动物的情感投入,也损害了保护机构应有的公信力。对于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项目而言,透明不仅是道义要求,更是维系信任的根基。

认养人不是专业饲养者,他们无须掌握动物饲养的所有细节,但至少应拥有基本的知情权。尤其是在机构明确承诺“定期反馈”的前提下,动物的健康变化、救治情况乃至死亡,都属于应该主动告知的信息。“档案保密”是出于管理规范,与向认养人反馈饲养情况并不矛盾,用这个理由拒绝认养人了解饲养动物情况的正当诉求,只会让人生出更多怀疑的种子。

事实上,当前不少“云认养”类项目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反馈不规范,资金去向不明,重大变更缺乏告知,责任与流程模糊不清。以“认养”为名进行公开募集,本身就必须遵循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上位法关于公募资质、项目备案、信息公开、用途披露以及重大事件及时告知的规范。即便是严格合规的公益项目,反馈和透明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成熟的公益实践已经证明,真正可持续的是公众参与不依赖对“某一只动物”的情感寄托,而是让公众理解物种背后的生态意义,并通过制度化渠道参与保护。例如,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通过雪豹监测和社区共管,将公众捐赠落实到具体保护行动;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以湿地修复和自然教育,让参与者理解生态系统复杂性……这些项目之所以获得稳定支持,靠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制度化披露、稳定的反馈和真实的合规机制。

相比之下,一些“云认养”项目仍停留在情绪驱动层面,把捐赠价值浓缩为“关注一只动物的命运”。这种参与模式的优势是容易激发公众对动物的热情,但弊端随之而来——一旦动物生病或死亡,公众情绪就会迅速从投入变为失落甚至愤怒,容易演变成舆论冲突,更难真正提升社会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与支持。

公众对濒危动物的情感是真挚的,也是一种宝贵的保护资源。让这份情感不应被辜负,必须让制度更完善、更扎实。“云认养”项目需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反馈机制稳定规范,对资金用途、项目进展和重大变化及时说明。只有透明可查、流程规范、沟通可预期,公众的爱心才能落在实处。

(责编:徐玉涵、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