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热评:有偿“替课”,板子不能都打在学生身上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早自习最累,早上8点1节课25元,其他时间的普通课程20元1节。专业门槛高的实验课,价格能涨到35元至65元不等。”据媒体报道,当前,明码标价的有偿替课现象正在一些学校蔓延,亟须警惕。
大学生替课不是新鲜事了,不过,当其发展为“产业链”时,就不得不探究清楚。与中小学不同,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大的灵活度。除了必修课之外,高校往往还设置了选修课、公修课、通识课。
也正是因为这种灵活性,让选修课和公修课成为替课的“重灾区”。在这些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强绑定”,而是相对松散的关系,这就给了替课以机会。有的学生认为某门课是“水课”而不愿意上;有的学生忙于社团活动而选择找人替课;还有的学生把时间都花在了准备考研、考公上;当然,也有学生找人替课之后,“在寝室睡觉,或者出去玩,也可能是去做兼职”。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找人替课,都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学生的职责是学习,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都是构建知识体系、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要途径。找他人代替自己上课,无疑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既不利于学生个人学识的培养,也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替课现象的蔓延,还可能侵蚀年轻人诚信意识,不利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用“偷懒”来解释学生的替课行为,恐怕也有些简单粗暴。不少学生的“逃课”“替课”,实际上反映出一种价值选择。比如,一些课程照本宣科、缺乏“干货”,学生学不到东西,宁愿去自学;再比如,有些课程安排与学生的就业、升学计划相冲突,导致学生不得不放弃。
因此,替课乱象的板子不能都打在学生身上,学校也应积极反思教学安排是否合理,课程设置能否满足学生需求。要积极打造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干货满满的品质“金课”,以更高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要拓展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此外,学生逃课背后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成因。学校应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逃课的原因,比如是否存在思想迷茫、缺乏学习动力等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学生重建高效学习的能力,享受充实的大学生活。
总而言之,大学校园不能再强制性地把学生“绑”进课堂,而应积极作为,以更优质的课程供给满足学生需求,以“无缝对接”就业的教学安排满足社会需求,这不仅是治理“替课”乱象的治本之策,也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