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用“紧日子”托举“好日子”


点击播报本文,约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各地党政机关狠刹浪费之风,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缩减“三公”经费、实行公车改革……把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但在执行过程中,个别党员干部错误地将过“紧日子”等同于群众过“苦日子”,把过“紧日子”当成勒紧群众“裤腰带”,弄错了“紧”的方向,伤害了群众感情,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的事业。
真正过“紧日子”,“紧”的是不该花的钱,是那些铺张浪费、虚浮无效的支出。不能以过“紧日子”为由,将正常的基层工作经费、干部薪酬待遇一减了之,更不能以此为借口降低公共服务质量。
同时,我们倡导过“紧日子”,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更多资源、资金投向民生和发展关键处,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好日子”过得更美好、更长久、更踏实。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和政府过“紧日子”的背后,彰显着“鱼水相依”的为民初心和“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过“紧日子”要从思想源头上筑牢“紧”的防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经费资源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花每一分钱、办每一件事,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是否让群众受益摆在首位。坚决抵制“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紧日子”过成一种习惯,让“好日子”过成一种常态。
过“紧日子”更要从制度上扎牢“紧”的篱笆。要把好“政策关”,算好发展账、民生账,在利国利民的事情上确保投入;要把好“效益关”,强化“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导向,确保所花的每一分钱有依据、可见效、能追踪,用党员干部的“紧日子”换来百姓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要把好“落实关”,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铺张浪费、顶风作案行为零容忍,以“更紧一点”的刚性约束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