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以高质效司法助力红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1件“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抗战精神”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涉及红军东征指挥所旧址、甲子山战地医院旧址、新四军苏中抗战文物等重要红色遗址与文物。这些典型案例为红色遗址与文物在实际保护中面临的产权归属复杂、资金缺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遵循。
红色遗址和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承载着民族记忆,需要切实的保护和有益的传承。近年来,最高检通过部署开展包括抗战英烈纪念设施和文物在内的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等,破解英烈保护突出难题,助力红色资源系统性保护。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英烈保护、红色文物、革命遗址旧址等公益诉讼案件2243件。以法治护航,推动全社会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以法律刚性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共同保护好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在检察机关推动下,原本缺乏管理的北杜庄村85名烈士纪念区域重新修建烈士合葬墓、新立纪念碑、扩建纪念广场,建成集瞻仰、教育、传承于一体的规范化烈士纪念设施;绥德县检察院对多次跟进监督后仍无实质性修缮工作的县文旅局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地方政府申请专项资金315万元,修复旧址内垮塌的1孔窑洞,墙体加固和系统修缮其余17孔破损窑洞,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和研学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约6000名。从曾经的“濒危遗址”到现在的“红色地标”,以法治的刚性约束,督促行政机关协同履职,让保护成为“硬责任”,切实有力让红色资源得到长效系统的保护。
激发保护力量、唤醒保护共识。东极渔民英勇营救英军战俘的佳话广为流传,“小孩洞”作为东极渔民营救英军战俘事件的重要史迹,之前未纳入文物名录,存在毁损、灭失风险。检察机关以抗战文物保护为切入点,会同主管机关及时启动对“小孩洞”的文物普查和预先保护工作,带动当地以“小孩洞”活化利用为契机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法治赋能,带动更多力量加入保护和传承,让红色资源从“活下来”,逐步走向“火起来”。
红色遗迹与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法治护航,促进行政履职,激发全民参与,才能形成红色资源协同保护模式,推动中华民族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