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人民网评

人民网评:科学合理、刚柔并济,守牢耕地红线

蒋 萌
2025年09月02日16:14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222
小字号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近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审议通过,正式向社会公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依法划定、永久保护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在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但在实践中,制度也显露出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更好兼顾保护与发展平衡,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实至名归,必须是稳产高产的良田”。《办法》将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优进劣出”的管理机制作为重点。首次确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为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提供主要补划来源,将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的耕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6类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在优化调整方面,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优化、生态改善”的原则,将移民搬迁后不适宜耕种的地块、零星破碎地块等调出,统筹落实补建。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储备、调出、补划,不断提高永久基本农田整体质量,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兼顾耕地保护刚性和国家发展建设所需。《办法》严格落实土地管理法规定,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管理实践需求,对确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点建设项目范围作出了细化,以保障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纠错机制。《办法》明确,因技术误差等原因将不符合划定要求的地块误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进行认定,经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自然资源部更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涉及补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在年度评估中统筹落实。一面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红线,一面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保障经济发展合理需求,《办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办法》遵循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的主旨,贯彻落实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要求,着力解决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中的难点问题,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刚柔并济的管理体系,促进永久基本农田整合调整、集中连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是事关耕地保护“国之大者”的核心工作。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办法》落实落细,既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又使耕地保护与促进发展有机统一,进一步端牢中国饭碗,增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

(责编:徐玉涵、付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