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社会文明、法治昌明,更好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互促共进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历经岁月沉淀、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的集合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提供重要保障。家风如春雨,润物无声,滋养着心灵;法治明规矩,定分止争,维护着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良法善治夯实家风传承之基,以醇厚家风涵养法治社会之魂,使承载民族精神基因的家风文化在法治的护航下生生不息,使蕴含现代文明精髓的法治理念在家庭的沃土中深入人心,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成就社会文明、法治昌明,更好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把握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密切关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一个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中,长辈们以身作则,教导子女敬畏法律、信守承诺,子女在温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自然会在心中种下道德与法治的种子。当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弘扬优良家风,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备法治观念的公民时,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就会愈发浓厚,法治建设也将具备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法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为家风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比如,民法典等基础性法律对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作出系统性安排。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构筑了和谐家庭关系的法律基础,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不仅将家风建设提升至法律层面,更通过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扶养赡养、财产继承等问题作出规范,为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此外,法律也对包括虐待、遗弃、家庭暴力在内的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施以惩戒,强化了家庭成员的道德自律意识,引导家庭成员恪守公序良俗,助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为家庭成员全面发展和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制度支持,促进了优良家风传承。
增强家风建设的法治保障。当前,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于维护家庭伦理、和谐家庭关系、促进家风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强化法治对家风建设的支撑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供给。比如,不断完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互敬、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家庭美德的法律化表达,细化夫妻双方共同培育传承优良家风的具体责任,强化监护人履行道德教育职责的具体要求,明确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在弘扬家庭美德中的权利义务,为家风建设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强化法律的规范与引导功能,在立法过程中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法律条文承载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家庭成员确立符合法治要求的行为准则。加强精准普法,适应信息化趋势,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加强对涉家庭法律法规的权威解读与精准传播,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对家风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引领风尚与教育群众的功能,司法机关在审理婚姻、继承、赡养、监护权等家事案件时,要在裁判文书中深入释法说理,推动弘扬优良家风与法治精神。
深化家风传承中的法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了价值多样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家庭功能变迁等新情况;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深度渗透,也对家风传承提出了新挑战。深化家风传承中的法治教育,要摒弃单纯的灌输模式,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家风故事会、主题文艺展演等活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参与家风建设公益活动,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使家风传承更加生动可感。家长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校园纠纷等生活实例,有意识地向子女教授符合其年龄阶段认知水平的法律常识,培养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的意识与能力,使子女从小感受到法律的权利保护功能与法治的权威。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1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