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轻医美”,护航“美丽”路在哪?

按摩机构做医美构成欺诈可主张三倍赔偿;擅自更换手术材料应承担违约责任;免费理疗不慎致残,理疗服务者承担主要责任……近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梳理了医美行业中常见的医疗服务纠纷,既提示经营者依法依规提供医疗美容服务,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医疗美容风险。
“轻医美”本质仍属医疗美容行为,在追求美的同时,更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医疗美容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行业发展既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突出社会效益。只有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的原则,完善治理框架、健全监管体系,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轻医美”关涉领域众多,相关管理部门也需主动作为。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对行业乱象和各类侵权问题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有助于扫清“黑机构”“黑医生”“黑药械”,构建好、维护好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任何行业由乱而治,都是良法善治的结果。要看到,“轻医美”本身自带一定风险。追求美丽、追求健康,不仅要依托精妙的医学、先进的器械药物,还离不开法律法规和监管执法的护航。从机构资质、医生资格,到手术监督、过错认定,再到未成年人保护、纠纷调处与救济,各方面、各环节都亟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明确并压实责任。
我国医疗美容行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应的法治体系、配套监管方式亟待完善。特别是,要从“严打非法”转向“标准建设”。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医疗美容行业综合监管工作机制,将医疗美容诊疗活动、涉医疗美容经营活动以及医疗美容用药品医疗器械等纳入综合监管重点事项,填补监管空白,消除灰色地带,提升治理效能。
拒绝医美“刺客”,消费者自身也需要“长点心”“睁大眼”,不可轻信免费体验、低价消费、百分百见效等宣发噱头。选择服务产品和服务机构时,理应先对资质资格、合同条款、风险副作用等进行充分了解。医疗美容行业从业者则需增强守法意识、合规意识,严格审慎开展医疗美容诊疗服务。
从行业发展来看,尽管夸迪、热芙美等自有品牌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医美企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但从产品服务供给看,高品质服务供给仍不足。应鼓励国内企业和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研发高品质产品、推出高质量服务, 实现从“产品代理”到“技术自有”的跨越。与之相应的,还需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持续加强正规科班医师队伍建设,打牢行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科研基础。
“轻医美”关乎“颜值经济”,关乎消费者权益,需运用系统思维、采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维护好医疗美容诊疗秩序和市场秩序,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底线,医疗美容行业一定能为生活增添更多美好,为经济输出更多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