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打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推动各领域各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共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准确把握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将各项政策统筹起来、围绕统一目标协同推进,打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精准有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改革发展中的各项工作也是如此,彼此之间往往高度关联。如果孤立、片面、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容易顾此失彼、左支右绌。运用系统思维,树牢“一盘棋”思想、高效打好“组合拳”,才能确保各项政策协调一致,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比如,去年9月以来,党中央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注重保持各类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推动市场预期、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在实现去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坚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在法治方面运用依法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刚性约束手段,在市场方面推进排污权交易、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科技方面加强绿色科技相关理论方法、成因机理、过程路径等方面研究和技术攻关,在政策方面增强环保政策与财税、投资、价格、产业、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汇聚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合力。
打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组合”是关键。需要认识到,“组合”不是简单随意的拼凑堆积,而是明确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注重各领域关联性、提高各环节耦合度,使各方面政策产生“化学反应”。在政策制定出台过程中,如果缺乏“组合”意识,容易导致“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现象,不仅每项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不同政策效果还会相互抵消;如果政策之间耦合度不高,可能产生“局部用力、全局不利”问题,难以实现聚焦发力、协同配合、整体推进。这不但会影响整体政策效果,也会影响经营主体发展预期。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教训,必须深刻汲取、引以为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经济运行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工作中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宏观经济治理的复杂性明显上升。打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是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抓手。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实现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等目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好预测预判,优化政策资源和工具的配置组合,加强经济运行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的协同联动,同时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近日,相关部门围绕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稳定外贸发展、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将对经济形成有力支撑,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提高政策协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明晰了实践路径、提供了科学指引。
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用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和措施,提高政策协同性,释放更大政策效能。一是加强政策目标协同。在谋划制定政策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统筹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充分考虑政策初衷、目标取向、功能定位,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二是加强政策措施协同。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防止各行其是,推动政策效果符合预期。同时,大力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三是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有关标准,不合理的要及时调整优化,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衔接协同,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9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