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警惕“美肤陷阱”,守护“颜值经济”

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理了一起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娄女士轻信短视频平台“美肤”博主的“专业诊断”和推荐,购入不少化妆品,结果皮肤不仅没修复好,反而受损严重,并且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娄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据报道,目前在社交平台上,一些短视频博主无行医资质,却打着“皮肤问题专家”的幌子,虚假宣传产品功效。稍加观察便可发现,打造人设,是这类套路营销的标准模板。自称“皮肤管理师”,利用“白大褂+医师资格证+前后对比图”,虚构成专业人士,从而轻而易举地收获流量。
其实,这些假专家就是披着“专业”外衣进行营销。他们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又抛出“独家解决方案”,实则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骗取消费者信任。比如,有媒体在调查中就发现,某博主展示的资质证书,是已撤销登记机构颁发的技能证书,根本不能进行医疗诊治相关的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短视频博主还会打着“草本成分”更健康的幌子,向消费者售卖三无化妆品,宣称具有“舒敏”“消炎”“修复”等功效。就像娄女士所购买的产品,标签是自行打印贴上去的,仅仅有一些基本的品名,并没有许可证编号等信息,更不可能具有治疗皮肤作用。
将化妆品包装成“医疗修复产品”,或是用话术进行引人误解的宣传,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的侵害,是在试探法律红线。我国广告法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也有规定,化妆品广告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而网络主播通过虚构身份骗取消费者信任、销售三无化妆品等行为更是涉嫌消费欺诈。
治理短视频“美肤专家”营销乱象,需要构建机制完善、平台尽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协作共治格局。比如,从平台层面看,应落实好审核的主体责任,强化专业资质认证管理,对假冒专业人士身份的账号从严处置;从消费者层面看,需破除护肤认知误区,通过权威渠道查询化妆品备案信息,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当“变美”的需求不断上升,“颜值经济”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但美丽必须建立在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各方守住安全与诚信的底线,才能不让“美丽经济”蒙上信任阴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