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同情为同行,心无碍更有爱(金台随笔)

孤独症男孩小岱吹陶笛走红,清澈的眼神、纯真的微笑让人动容;视障女孩“丸子”独自踏上1200公里返乡路,各路段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接力“护送”,同行乘客主动伸出援手,助她平安抵达;视障博士生黄莺手握盲杖去食堂买饭、顺便给室友带饭,二人的友情被网友称作翻版的“铁生和余华”……从一则则暖闻中,我们看到特殊群体在爱与被爱的滋养中绽放蓬勃生命力。这般美好,让人由衷感到温暖。
其实,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守护,不仅显现在网络空间的温情互动中,更浸润于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融入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到手语翻译服务出现在更多办事窗口;从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不断推进,到文化盲道越铺越宽……社会支持网络越织越密,正在构筑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努力打造“无障碍”的文明通途。
让特殊群体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不仅需要设施无障碍、环境无障碍,更需要认知无障碍、人心无障碍。一直以来,作家史铁生和余华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让不少人动容,而余华始终以平等之心对待史铁生,更是为人们所称道。“每个铁生都有自己的余华”,一句网言道出了期待:特殊群体不应被忽视,也不应被过度呵护,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最质朴的平等与包容。
可喜的是,当下,从影视作品到日常生活,正在渐渐打破标签化、单一化的叙事。电影《小小的我》热映,让“刘春和们”被看见、被理解,许多脑性瘫痪者也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日常生活,减少人们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脱口秀舞台上,残疾人演员用幽默和洒脱面对身体的残缺,逗笑观众的同时,也打破了隔阂,构筑了平等对话的空间。当“同情者”的目光化作“同行者”的默契,当“他们”的故事融入“我们”共有的生活叙事,平等、尊重与接纳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将化作温暖人心的力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有爱无碍”成为现实。
如何对待特殊群体,标注着社会文明的刻度。客观来看,当前,对特殊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相关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无论是无障碍通道被遮挡占用、导盲犬数量相对不足,还是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面临资源短缺、残障人士就业遭遇隐形门槛等,痛点就是着力点。看到不足、摸清需求、读懂期待,把政策善意转化为务实行动,让平等、包容的理念在公众中扎根,社会文明将会在每一次善意的问候、每一双伸出的援手中不断跃升。
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生命画卷的执笔者,以不同姿态为世界增添色彩。视障者蔡勇斌,敲击代码研发助盲辅助程序,为更多视障人士带去便捷与光明;孤独症少年舒海峰,用琴声与世界对话,在黑白键上叩击出治愈人心的乐章;失去双腿的夏伯渝,借假肢征服珠峰,以攀登的姿态定义生命的高度;“无声”面包店里的听障面包师,揉面团、迎顾客,用笑容融化陌生与隔阂……于特殊群体而言,善意与关爱,是照亮内心的灯盏,而他们反馈给世界的真诚与勇敢,又让生命的光辉在相互映照中愈发璀璨。
生命与生命彼此照亮,正是人间大爱。在生命的长河中,肉身或许脆弱,但无畏、坚韧的精神可穿越困苦与迷雾,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互助可架起彼此支撑的桥梁。面对特殊群体,从保障生存到赋能发展,从消除歧视到拥抱多元,当牵挂变为行动,当支持成为常态,社会必将更加温暖灿烂。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