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全链条护航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从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六个体系,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进一步凸显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面对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叠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就业工作压力不小。着眼于此,必须有超前部署、系统谋划,通过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供需适配、服务升级、机制优化等方面问题,确保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正是《意见》出台的现实背景。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是当前就业领域的一大痛点,背后所反映的是就业市场的供需错配与结构性矛盾。在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中,往往将大量精力集中于毕业季这一短暂时期。当下,这种工作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下就业工作需要。只有将就业工作前置,从学科设置、招生时就开始谋划就业工作,才能从根源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因此,优化培养供给体系被置于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首位,这也是《意见》的亮点。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关键就在于科学研判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对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进行前瞻研判。在这一基础上,推动高校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加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
近年来,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加速,高校专业“大洗牌”,正是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的集中体现。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闭门造车,人才的培养端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端紧密结合。这不仅关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也是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助力我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破解就业供需矛盾的同时,更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高校及时增设了相关专业,并加大了对这些专业的资源投入,为相关产业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优化培养供给体系是源头工程,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才能助力高校毕业生顺利找到好工作。从人才培养到顺利就业,中间有很多环节。比如,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科学的生涯规划?如何提高求职招聘工作精准便捷度?如何为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等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迫切需要通过打出全链条政策“组合拳”,破解各个环节的堵点。
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应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势和职业方向;在求职招聘方面,要健全求职招聘体系,搭建更加高效、精准的招聘平台,促进人才与岗位的快速匹配;在帮扶援助方面,要建立健全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确保每一位有需求的毕业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唱响就业工作“大合唱”,以全链条政策、全周期服务,共同为高校毕业生铺就一条顺畅的就业之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