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人民热评

人民热评:不能容忍“开盒挂人”污染网络空间

易 之
2025年04月09日15:5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日前,央视报道了一起“开盒挂人”的案例。一位虚拟偶像团体中的主播,自2023年开始她的个人隐私信息就在网上传播。不仅如此,她还遭遇了大量谩骂、造谣、网暴,甚至遭遇了线下尾随、跟踪,生活大受干扰,甚至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维持生活。

而这一切,居然只是源于粉丝之间的互掐。赵某和成某某是该虚拟偶像团体中另一名成员的粉丝,当他们发现网络上有人攻击或谩骂自己喜欢的虚拟主播时,决定采取“开盒挂人”进行反击。除了主播之外,还包括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等,短短几个月受害者人数多达三千余人。当然,他们也付出了法律的代价,2025年3月被告人赵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事实上“开盒挂人”作为一种严重侵犯隐私的行为,早已纳入整治范围。2023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到,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2024年7月中旬以来,网信部门还深入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提及了集中整治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乱象。

“开盒挂人”有某种顽固性,不时见诸舆论。首先是因为“开盒挂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属性,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像开头提到的案件中,一人是网络信息工程专业的博士,主攻就是网络安全。较高的技术门槛,事实上形成了一层屏障,增加了防范侦破的难度。

另一方面,在于“开盒挂人”形成了境内外违法组织的合流。比如不少案件中都出现了境外社工库的身影,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之后,会被传到境外的社工库上。由于信息在境外,这就给执法造成了障碍。

因此,要想彻底整治“开盒挂人”,还需要凝聚起更大的治理力道,形成多维度发力。比如相关部门要强化技术力量,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侦查,实现对境外非法信息内容的有效屏蔽。只有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在和违法犯罪的较量中,始终保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而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应当完善对相关信息的识别和阻断。从“开盒挂人”的案例中也能看出,这种行为呈现极强的社区性特征——变异的“饭圈文化”“粉丝经济”,往往是类似行为的深层动因。那么平台显然不能推责,社区巡查、数据筛查、关键字识别等,都应当进一步强化,在第一时间做到类似问题的探知和封堵。

在更大的层面,人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个人信息泄漏仍在相当范围内存在。从这个角度,“开盒挂人”只是隐私保护乏力的一个子命题:只有敦促社会的各个单元从整体上筑牢隐私保护的围栏,确保信息安全,那么“开盒挂人”才会真正成为无源之水,从治理层面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责编:徐玉涵、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