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热评:为特定类型招生戴上“紧箍咒”

进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为,严格管控试点实验项目等特定类型招生,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今年,教育部再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既是对民众公平入学呼应的有力回应,也是维护良好教育生态的必然要求。
有学上的问题解决好之后,大家更关心的是“上好学”,特别是能够“公平上好学”的问题。能否公平入学,绝非小事,它紧密关系着孩子的成长轨迹,也深深影响着基础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哪怕“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不良行为只是个别现象,其带来的恶劣影响也不容小觑。这些行为如同催化剂,刺激着家长们本就敏感的神经,加剧教育“内卷”的不良态势。
专项行动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除了继续强调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外,还特别将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对特定类型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亮剑。
当下,还存在一些特定类型招生。特别是在全社会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和学校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名号违规掐尖。
这样的选拔,不仅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还可能会让真正有潜力的孩子被埋没,也严重破坏了招生秩序,进一步加剧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焦虑,让教育陷入一种不健康的竞争循环。
回应招生入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严格规范特定类型招生,势在必行。专项行动要求,“从严控制学校数量、招生规模、招生范围”“市、县不得自行批准学校开展特定类型招生”“数学、科技类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要坚持不掐尖、重培养,原则上不得与小学、初中招生入学挂钩”……一系列要求犹如为特定类型招生戴上了“紧箍咒”,让其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运行。这些规定清清楚楚划定了招生红线,有利于堵住招生过程中的各种漏洞,让特定类招生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真正为国家培养有潜力、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暗箱操作”最怕的就是阳光,推动规定得到落实,最需要的也是阳光。为此,本次专项行动也特别提出,将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拓宽监督渠道,强化追责力度。教育部还将在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公开通报违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强化社会监督,无疑是落实阳光招生的题中之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化监管,让规定长牙齿,才能有效治理乱象。这也是公众的最大期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