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与建设路径(专题深思)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物质基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不断丰富、特点更加鲜明。
更加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促进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转型升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不断发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力图在未来全球产业格局中获取先机。我们必须在产业体系各环节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服务,使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要素生产率共同提升,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共生。
更加绿色。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产业绿色化,既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基础之策,也是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要求在供给侧运用绿色技术和标准,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催生绿色新业态和新模式;在需求侧通过推进绿色服务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有效需求,倒逼产业体系绿色化;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统筹经济与生态协同,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生态空间宜居和美。
更加协调。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协同配合,能够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这要求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相互融合,进而发挥整体效能;要求产业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政策相互联动,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各产业发挥最大效能;要求产业主体协同共生,通过机制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搭建、数智赋能和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竞合共生的现代发展格局。
更具韧性。当今世界,产业竞争日益体现为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提高产业体系韧性和安全水平,能够更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即使在受到封锁打压时也能维持有效运转。特别是面对一些国家日益增强的“脱钩断链”措施,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尤为重要。为此,要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培育核心产业链,推动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强化产业体系中的中间品的适配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韧性。
更加开放。经济全球化极大推动了跨越国界的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各国产业体系彼此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产业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升级也离不开中国产业的不断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保持并深化产业体系的开放性,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广纳国际优质资源,开发国际市场,强化国际合作,拓展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产业体系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今年要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并作出具体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要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攻关、自主研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的深度融合,既通过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又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链、绿色价值链、重大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抢占国际产业绿色低碳竞争的制高点,释放绿色低碳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强大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同时,要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各地要素禀赋特征和产业发展情况,精准发力,科学布局,决不能脱离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搞盲目重复建设。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广泛聚集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努力在开放中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8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