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统筹的方法和艺术(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姚雪青
2025年02月18日06: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往往能够打开治理新局面

  

  红嘴鸥翩翩起舞,湖面上波光粼粼,游轮缓缓向前。不久前,暌违近20年的太湖水上游重启,3条水上游线路同时开通。历经多年科学治理,人在水中游的诗意画卷再次呈现。

  太湖何以能重回“良好”湖泊?这背后,是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有力践行,离不开沿太湖各地区各部门做好统筹文章、密切协调联动。

  统筹“立与破”。太湖北岸,矗立一片灰色外观的建筑群——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其前身是轧钢厂,太湖水危机爆发后,厂子全面关停。如今,轧钢厂已成电影梦工厂,承接拍摄制作了1200余部影视剧。腾笼换鸟,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关键是立什么。江苏无锡滨湖区既做水里保护文章,又做岸上绿色文章,打造了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数字影视等多个超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此过程中,污染企业搬迁,河道水岸为之一新,实现“寸土生金”。新兴产业对生态有较高要求,有助于倒逼大保护,立在前、育在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统筹“内和外”。围绕抑制蓝藻湖泛与提升太湖水质,曾有一番“较量”。水利部门讲究“流水不腐”,认为通过调水引流,增强环境容量、提高水体流动性,有利于抑制蓝藻湖泛;生态环境部门则有“静水流深”的考虑,认为湖库通常依靠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增加净化功能。这就需要在“外引”与“自净”的配合中,找到平衡点。

  实践中,水利和生态环境两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共同研究方案。当湖水丰沛时,延长沉淀时间、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当水位较低时,加大引水,抑制蓝藻生长。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离不开部门间紧密配合、统筹内外。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往往能够打开治理新局面。

  统筹“上下游”。没有流域概念,就没有综合治理。太湖流域上游的长荡湖、滆湖,是“前置库”和“净化池”。滆湖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把“净化池”概念放大到全境,统筹全流域治水。武进区有一家涉磷企业,用高分子材料替代过去使用的含磷清洗粉及磷皂角后,每天约100吨工业废水中含磷量接近0。上游水质要达标,企业发展需提质。在全流域范围内同步强化保护与发展,才能确保水质持续向好。

  小流域,大治理。大就大在源头上管住、链条上守住、全域内一体,就大在保护坚持一盘棋、发展聚焦高质量。这也契合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统筹好“上下游”,变“独唱”为“合唱”,用好各自空间、发挥各自优长,是提高保护与发展综合效应的重要方法。

  统筹,是一种理念、方法,也是一门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统筹推进带动保护与治理,并以此提升抓改革、促发展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还将绽放新彩。

  (作者为本报江苏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8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