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组团”探新路(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风和日暖,太湖南岸杨溇村的“不须归”民宿前厅,一片欢声笑语。民宿负责人朱忠林介绍,春节假期,不少外地游客前来体验“滨湖六村”慢生活,民宿基本满房。
“滨湖六村”不是一个村,而是浙江湖州市吴兴高新区幻溇、许溇、杨溇与织里镇义皋、庙兜、伍浦6个行政村的统称。2020年,太湖进入10年退捕期。习惯“靠水吃水”,六村如何转型发展?
单个村产业“小、散、弱”,招商引资难成气候;各自为营,容易造成同质化发展。得益于湖州“组团式未来乡村”建设项目支持,区、乡镇、村干部多次商讨,决定合六为一,出台组团发展专项规划,“先连通,再差异化发展,构建一个大景区”。
抱成团更有奔头,干起来也更有劲头。不到两年,贯通六村的绿道正式建成。怎样聚人气?幻溇村主打“食”业态,“一里飨”美食街上,10多家餐饮店可容纳2000人同时用餐;杨溇村主打“宿”经济,游客游览南太湖后就近过夜……基于各村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联村开发,既有效避免了“内卷式”竞争,也让各村各展其长。
善于“错位”是前提,实现“抱团”是目的。结合低空经济、房车休闲等现代旅游业态,六村不断拓展研学、团建线路,共同打造太湖溇港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从整体看,六村平台共建、产业共兴、品牌共塑,凝聚共建共享合力;从个体看,一些村过去发展滞后,通过组团增强对社会资本、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善借他力补己短板。义皋村集体收入从排名垫底到榜首,正是联建促共赢、携手奔共富的生动写照。乡村组团发展,把资源集聚起来,在握指成拳、穿点成线中实现产业联动,激发了乘数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乡村组团发展,重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六村“合体”第二年,伍浦村村民卢瀛峰决定拓展在杨溇村的螃蟹养殖基地,到庙兜村租下300多亩蟹塘。螃蟹丰收季,六村约200户农户参与捆绑、包装,人均增收2万元;接踵而来的食客,带动周边村农产品销售。生活环境变美、就业机会增多、名气口碑提升,村民发自内心支持,为乡村组团长远发展增添了信心。
如今,江苏、山东、湖南等地结合实际,探索以组团式、片区化等新形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个体自发到多元共建,从低小零散到品牌运营,从单村作战到全域推行,种种创新实践,探索出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化路径,也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启示。富裕村可能有资源短板,薄弱村也有比较优势。做精做优、整合资源、合力发展,乡村产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
“不须归”民宿向西不到30米,过了永济塘桥,就是许溇村。杨溇村妇女主任施红介绍,许溇的枇杷果大皮薄、籽少味甜,采摘项目很受欢迎,今年杨溇将有20多家新民宿建成运营,“欢迎大家上许溇采摘,到幻溇吃饭,来杨溇住宿”。有了好思路,才有好出路。期待更多乡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