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人民论坛)

李洪兴
2024年06月13日06: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小麦成熟季节,田野染成了金黄。由南向北,夏收仍在继续,神州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脑海里浮现小时候的麦收场景:收割用镰刀,运输用手推木车,脱粒需人拉碌碡,扬麦靠簸箕和风;家家户户的场院连成片,人们一起劳作,一起丰收。多少年过去了,麦粒的清香伴着辛苦的汗水,历历如昨。

  前几天,一张浙江杭州城市麦田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落日余晖,金色麦田,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现代化高楼林立,高铁飞驰而过。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看到风吹麦浪,令不少人心生艳羡。一位网友留言说:“城市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同一个画面出现,幸福感有了具象的表现。”

  无论是儿时记忆还是当下图景,都在启示我们: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深深塑造着民族文化心理,寄托着浓浓的文化乡愁。许多人即便离开了乡土,仍离不开其深厚的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如何激活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让其融入现代,是文化课题,也是时代考题。

  云南红河,千年开垦而成的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河谷”良性循环,生生不息;浙江青田,鱼依稻而鲜,稻依鱼而香,稻鱼共生的传统生产方式焕发新的生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的生产生活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活态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根植中华大地,呈现着先民智慧,焕发出勃勃生机。

  浙江湖州,年积温较低,冬季农作物容易受冻害。农业专家叶明儿,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现代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具智慧和效率,传统农耕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充分结合,现代农业就有了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支撑又有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将越走越宽。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农耕文明凝结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历久弥新。在“赞天地之化育”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得时之和,适地之宜”中体会顺天应时的智慧,传承“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的节用理念,弘扬耕读传家、敦亲睦族的家风家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定能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让人们的精神家园更丰盈。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中国人民敬自然、爱土地、惜粮食、恋故乡,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创造生生不息,文化绵延不绝,我们必将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3日 04 版)

(责编:卫嘉、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