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深入基层,挖掘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多动能
“村晚”活动东西南北齐上阵;“云端”看展进村入户;城市书房、阅读岛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我国文化发展短板的一项重要途径。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映射出人民群众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也为各地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打开新思路。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呈现蓬勃发展生动景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出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从原有的6000多个文化馆、图书馆,已发展为9.5万个分馆、服务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在基层。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因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既要贴近百姓需求、从实际出发,也要铸魂赋能、引领风尚。在“下沉”上下功夫,湖南在省级法规中明确“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在“参与”上花力气,今年全国“村晚”春节假期活动参与人次7969万;在“特色”上动脑筋,湖北省“村晚”“村游”示范活动、“万名司机讲家乡故事大赛”等形成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深入至基层的“神经末梢”,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中间伸手可及,正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随着“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更加凸显。这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实践中,各地不乏生动案例:围绕“15分钟便民文化圈”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让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与百姓生活同频共振;回应上班族、学生的错时、延时需求,广东省打造出“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等夜间文化服务品牌;借助数字化服务,城乡群众共聚“云端”,共享丰富公共数字文化产品……补短板、强网络、促融合,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加快构建。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是人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不会因第一位的物质需求而湮灭的高层次需求。满足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服务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更多涌现,将为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激发活力,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