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起评:解好保护与利用文化瑰宝的“综合题”
在网络平台收看文化和自然遗产纪录片,网购文创新品和非遗好物,观赏非遗展、学非遗知识,参与线上互动、为保护文物出谋划策……无数人在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欢愉,更增进了文化自信力量。
精美珍贵的文物古迹、类型多样的世界遗产地、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承载着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殊为宝贵的资源财富。据统计,中国现有1.08亿件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全社会需要携手承担的神圣责任。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利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以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中央深改委会议通过的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统筹保护和发展,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不是要将其封闭起来,与大众需求和现代生活隔绝。恰恰相反,只有适度开发、创新传承,才能更好打通文化和自然遗产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活化样态、传承精髓中接地气、添活力。从非遗购物节到文创文博风口,在科学规划、严密管理的前提下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其实就是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积极保护。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就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合理利用,努力实现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现代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解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综合题”,关键在于推动人民参与、人民共享。保护好、传承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必然要求。守护历史文物和遗存,人们渴望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其走出象牙塔、走入烟火生活。城市规划建设,人们渴望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通过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保存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推进乡村振兴,人们渴望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有助于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保护格局,最大程度激发保护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综合效益。
眼下,方兴未艾的文创热、博物馆热、非遗热、乡村文旅热,为更好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了宝贵机遇。保护工作做得怎么样,决定了我们文化底蕴的存量;利用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未来我们文化价值的增量、文化生活的质量。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我们必能留住文化根脉、守住自然生态,描绘好繁荣多彩的新时代画卷。
相关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