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人民财评>>行业视点

人民财评:中国知网,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请再快些

张近山
2022年01月24日11:3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之收到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两份民事裁定书,法院依法驳回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知网”)的再审申请。

       2021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维权并收到70多万赔偿的消息,把知网推向风口浪尖。

       赵德馨的100多篇文章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中国知网收录,他不仅从未收到稿费,自己使用也需付费下载。随后,赵德馨学生苏少之也因类似问题起诉了中国知网。中国知网败诉,提出再审的申请被法院驳回。

       此事件中中国知网看似处于弱势,但实际上,两位退休教授的经历颇有些“幸存者偏差”的意味:裁判文书网上相关的案例为数众多,但截至目前,个人起诉中国知网并胜诉的案件寥寥无几。

       一阵风波过去,围绕中国知网的讨论和争议似乎逐渐平息下来。此前加入对中国知网口诛笔伐的高校学生或者学者,接下来可能还是需要中国知网提供的服务,以查找资料、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

       其实,包括中国知网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清楚,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等到高校毕业生密集查重的时节到来或者某些知名学者再次与中国知网对簿公堂的时候,是否又要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个局面,显然是各方都不想继续看到的。做出改变的进程,必须提速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网友发出“天下苦知网久矣”的感慨?早年间,中国知网就因屡次涨价、涨价过高而遭到批评。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公告,2000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所在的CNKI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10%,2012年甚至超过20%。在学术论文查重方面,中国知网也是“槽点满满”。不向学生开通个人查重业务的中国知网,向合作高校的毕业生提供的免费查重机会往往并不够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查重服务价格上涨,助长了查重乱象。一边是各种项目价格水涨船高,另一边是对期刊文章和从高校收集的硕士、博士论文所付稿酬微乎其微,这样一本万利的“生意”,让中国知网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知识和内容传播平台的中国知网,本不应掉进“钱眼儿”里。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知网,最初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提供数据资源和工具,具有很强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如今的中国知网,显然走向了过度强调盈利的一面,也因此深陷通过垄断将知识私有化的质疑。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作为我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中国知网理应更好承担起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反之,如果搞“店大欺客”那一套,以保护知识产权之名行侵害著作权人权益、阻隔知识传播之实,只会消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侵蚀生存发展的根基。国外相关学术数据库遭上万名学者联合抵制的教训,中国知网不可不察,不能不引以为戒。舆论场中关于中国知网的吐槽和诉讼事件每每引起广泛共鸣,这一现象无疑需要中国知网深刻反思。

       当然,中国知网为学术研究带来的便利、为知识传播所作的努力也不容忽视。在对中文学术论文资源的电子化过程中,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只有保证一定的收益,才能激励更多企业投身学术资源的保管和传播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找准盈利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平衡点,让作者、报刊社、数据库企业、机构和普通用户等各方之间,实现更均衡、更合理的分配格局,才是相关数据库企业稳健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这一过程,离不开引入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与积极引导。

       目前,中国知网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费用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降幅,迈出了改变的步伐。在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中,中国知网表示,将“虚心听取法律界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的意见与建议,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一道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行胜于言,正视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速度不妨再快一些,惟其如此,方能更好回应用户和社会的期待。

(责编:蒋萌、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