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囤”下的教材,没法为知识和成长“保鲜”
 小字号
小字号
				“家里娃才上二年级,怕教辅快不给卖了,所以就一次性把教辅囤到了六年级……”网友的话道出了部分家长在“双减”政策下依然解不开的焦虑与纠结。
9月23日,教育部召开通气会,相关负责人针对家长出于担心大量囤积辅导材料的现象给出回应,具体说明了目前培训材料的双审核制度。同时该负责人明确,只有通过审核才是适用材料,其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才有保障,“培训材料不是越多越好”。
根据刚刚出台的管理办法,学科类培训材料实行严格双审核制度,在培训机构自行审查的基础上,再由教育部门进行审查,始终坚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态度与初衷。近日出现家长囤积教辅教材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仍旧体现出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缺乏深入了解。
事实上,“双减”政策具体措施的密集落地,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要把减轻课外负担作为首要目标进行考量,更关注他们的综合发展。而对于部分家长,则是在提醒他们拓宽眼界、适当放手,毕竟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表现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紧张状态,也并非“为之计深远”的爱子之道。
部分家长如此“未雨绸缪”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也不难认识到,这种囤积行为本身并不具备合理性。知识体系与教育体系本身就在不断迎来调整和优化,从而变得更适合各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学习成长,一次性囤下的教材并不能成为知识的“保鲜剂”,更未必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辅助指导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囤旧教辅能安抚家长的一时情急,却不能帮助这些家庭解除教育焦虑的“魔咒”。
教育部最近“晒”出的双减“成绩单”表明,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85%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98.03%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其实,任何能力的培养、任何潜力的激发,都要从广泛的接触与尝试开始,有时候苦口婆心的教育与敦促,还不如循循善诱地引领孩子寻得一点兴趣。“囤”下来的教材和旧观念已经无法为知识和成长“保鲜”,最终往往只能落得“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结果。然而,或许就在孩子们自由享受着学校丰富的课后服务时,这些由孩子们自主发掘的兴趣视野,已经在他们心中“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



























 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云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网+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