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花开 精神永恒(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现场评论·红色足迹①)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强调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回顾红色足迹背后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展现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编 者
走在河南省兰考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泡桐树。正对着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有一棵树格外引人注目,乡亲们叫它“焦桐”。这棵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小麻秆”,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春天都会绽开朵朵桐花。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从“泡桐”到“焦桐”,饱含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和感恩。在“焦桐”下,笔者见到年近八旬的“守树人”魏善民老人。他数十年风雨无阻,到树下扫落叶、浇水。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抬头就能看到这样两句话:“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当年,焦裕禄起草《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不准搞特殊化;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藤椅被顶出大窟窿……焦裕禄以身作则、忘我奉献,把一切都献给了兰考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奋进新时代,焦裕禄精神从未离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当地驻村干部来到村民家,育产业、促就业,掏心窝子帮助群众,“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靠着接续奋斗,张庄村从“风沙窝”变成了“金银铺”,村里的“幸福路”上店铺林立,越来越多的张庄人实现“农民就地变工人,就业增收不离村”。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焦裕禄的朴实话语,展现着公仆情怀和求实作风。为了治理“三害”,焦裕禄抽调120名干部、群众、技术员组成调查队,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跑出了第一手资料。正是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他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探索出“翻淤压沙”“贴膏药”“扎针”等土办法,以苦干实干把沙丘变成了沃野。如今,泡桐花开、麦田碧绿,兰考泡桐种植面积近10万亩,“三害”土地变成丰收良田。兰考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跻身小麦、棉花、油料生产百强县。
“救灾树”变身“摇钱树”,泡桐奏出了致富曲。随着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兰考泡桐带动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制作,成了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在“乐器村”徐场村,通过将泡桐制成各类民族乐器,这个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建成了年产值高达1.2亿元的产业。现在,兰考的泡桐产业链已经带动4万多人就业。事实证明,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立足实际,坚持联农带农、惠农富农,产业的发展空间就能不断延伸。
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焦桐”树下凝聚着前进的澎湃动能。沿着红色足迹,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持续用心用情浇灌,兰考泡桐树一定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繁荣发展之花。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8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