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不负青春韶华(创见)

吴 月
2021年02月22日05: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日前,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队员们唱起歌曲《少年》,无数观众被他们的活力和激情感动。

  人们为何感动?不只因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们唱了一首年轻人熟悉的歌,还因为这些曾经的“少年”身上依然葆有可贵的青春精神。少年时代,他们有过无悔而不凡的青春,而后又在奋斗中度过不曾庸碌的岁月;如今,才能意气风发,“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这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少年”们已不再年轻,但奉献奋斗的精神,依然有着青春的印记。这种心境与精神,对当下的青年来说,更加值得珍视与借鉴。

  青春的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一定要干好。”舞台上,78岁的吴毓鸣这样说。1968年,他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服从分配,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是艺术团成员们在年轻时共同的选择。今天的年轻人,依然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创新创业舞台上,在破解科研难题的日夜攻关里,理想之光继续闪耀。

  青春的精神,是追梦路上的不懈奋斗。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是青年人奋斗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依然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闪光。在前不久评出的2020年“最美大学生”中,清华大学学生单思思争分夺秒,在疫情防控中用科研成果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武汉科技大学学生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国守边疆、护国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刘智卓与同学们深入治沙一线,一坚持就是5年……

  当传承的青春精神与当下的青春年华交相辉映,意味着青春的延续,也意味着由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青春之我”,组成“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造历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当代青年应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迈向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2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仝宗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