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徐晓明
2021年01月22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并存。面对这样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首位,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预期目标。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意义重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新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促进就业面临不少新挑战。我们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让这一民生之本扎得更深、立得更稳。

  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错配,人才培养结构不能很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甚至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结构升级。尽管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在就业人口总量中的比例还不高。因此,要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多管齐下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有序引导与支持新就业形态。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就业需求在扩大,灵活就业在增加。共享经济、直播带货、网络零售等增加了新型就业,消费需求变化带动新职业快速涌现,各地也在积极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政策环境。但是新就业形态在催生新岗位的同时,也会带来新问题。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方能实现新就业形态快速良性发展。

  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潜力。我国有9亿劳动年龄人口,兼具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挖掘人才红利是关键。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但我国人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中小城市人才支撑不足。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都需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主动塑造人才红利。为此,我们要继续围绕提高劳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大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统筹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等工作,统筹解决好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问题,加大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力度。同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上岗就业。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就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更能让有志向的人有事业,让有本事的人有舞台。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调研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2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董晓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