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来论:日历书应成文化载体

2018年01月03日04: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日历书应成文化载体

  安徽铜陵  张  维

  “感受传统之美”“给时光以生命”“以诗纪历,以物证诗”……辞旧迎新之际,日历书成了图书市场的“新宠”。除了这些年走红的《故宫日历》,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自媒体也根据市场需求,推出自己的日历书。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日历书和电子日历,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宣扬迷信和糟粕。

  日历,本是对时间节点的提醒。相比于过去,如今走俏的日历书,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内容上也是丰富有趣,给本显单薄的日历,增加了不少文化底蕴。古人是如何用诗句赞美这些节日的?有哪些珍宝与“今日”相关?正是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知识性,日历这种传统形式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在现代社会赢得大众青睐。而在日历上印上,哪天“宜出行”、哪天“宜搬家”等缺少科学依据的“提醒”,不仅难言有趣味、有知识、有文化底蕴,多少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更加重要的是,日历本身也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这些带有迷信因子的“提醒”,在让人产生不良观感的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从这个角度而言,“传统日历”也需要弘扬科学精神。

 

  博物馆需要走向大众

  广西桂林  苑广阔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原本“高冷”的博物馆成为游客热捧的旅游“打卡目的地”。据一家在线旅游网站统计,自去年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游客上升了50%,增长幅度惊人。一股“博物馆热”正在悄然形成。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文物遗存的地方,不仅仅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还承担着传承、普及、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国家的国民更好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博物馆是不可替代的场所。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种文化。所有这些意义和价值,都必须以公众能自觉自愿地走进博物馆,走近这些文物为基础。

  “博物馆热”作为一种现象,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促使博物馆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向大众。比如,如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让游客更从容优雅地享受游览的过程?能否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陈列的文物走上“云”端?以《国家宝藏》带火的“博物馆热”为契机,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安放大众井喷的文化热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3日 05 版)

(责编:冯粒、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