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环保警察”上岗能否对污染绝杀?

蒋萌

2017年06月08日15:3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环保警察”上岗能否对污染绝杀?

背景:据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广东、北京、辽宁、浙江等不少地方都试点组建了环保警察队伍。这支警察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以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为“主业”,一改环保局主抓的现状,引人注目。

中国青年报发表欧阳晨雨的观点:根据我国法律,以行政执法为主的环保部门,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如果将“大案”转交一般公安部门,也存在“专业不对口”“力量不聚焦”“接轨不通畅”等先天不足,不利于查办性质更恶劣、后果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专设环保警察,为查处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撑了腰。环保警察拥有刑事执法权,可以采取强制扣押、行政拘留等执法方式,一旦遇到破坏秩序、暴力抗法等,可以直接上“手段”,而不至于“束手无策”,提高了查处案件的效率。专设环保警察虽好,也有亟待补齐的“短板”。从现状看,主要是在编制设置、执法依据、程序规范等方面。因为尚在试点阶段,多数地方的环保警察,是在公安系统内部调剂编制,很多人是换办公室“转岗”。环保警察的身份编制、办案保障如何明确,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程序如何衔接等问题,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立法来解决。

小蒋随想:环保警察,食药警察,专项警察队伍不断组建,既表明有关领域的刑事违法犯罪不断增加,又是在解决传统行政执法与普通警察配合办案衔接不好、效率不佳的问题。在组建初期,有关队伍可能存在专业性不足、新设机构编制设置与调整等问题。对于前一点,需要引入专业人员进入警察队伍,而不是简单让普通警察转岗。对于后一点,合理规划编制很重要,必须警惕打着机构改革旗号“新瓶装旧酒”,安插冗员与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实中,地方环保部门也好,地方执法机关也罢,多多少少要受地方行政领导的领导。一些地方领导顾及GDP,在地方保护主义支配下,可能会向执法者“打招呼”,影响执法的独立性与严谨性。执法者能否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也将印证依法治国、依法限权、依法行政的深度与广度。

5天拍4000起开车玩手机咋治?

背景:自6月1日起,浙江省内高速140多个卡点上线了一种新式监控“武器”,专拍开车玩手机的违法行为。系统上线5天,累计抓拍玩手机违法行为4000余起。“以前因为查处取证难度大,高速开车玩手机的查处量是非常小的。系统上线后,查处量这么大,有点超出了我们预想。”浙江省高速交警总队交管支队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湖南红网发表楚彧的观点:交警有一个实验,假如一辆车车速达到60千米/小时,低头看手机时间2秒,则相当于盲开36米,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至少需20米。开车时看手机发生事故概率是普通驾驶的23倍,开车时打电话发生事故概率是普通驾驶的2.8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违者可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并记2分。其实,驾车人不是不知道交规,就正如酒驾违法一样,更多时候还是难以克服“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开车玩手机,是陋习、更是恶习。浙江交警的举措,可以对司机的陋习、恶习监控取证,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从而减少因使用手机而导致的事故。但更多的还是需要驾车人增强自律,自觉戒除开车接打电话、看微信、刷朋友圈等陋习恶习,时刻用实际行动遵守法律,珍惜生命,才能遏制“分心驾驶”成为新的马路“杀手”。

小蒋随想:在某种程度上,“手机控”是一种心病。有的人只要一会不看手机就觉得“错过了全世界”,手机提示音响了要是不看就浑身不自在,来电话不接更是难以接受。上述“症状”属于心理问题,但一些人不愿承认,或者不想“小题大做”寻求专业帮助,在“许多人都如此”心态下,自欺欺人地、继续目不转睛地玩手机。所以,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爸爸已不是我爸爸,而是手机的爸爸”。一些人开车时玩手机,不过是手机依赖症的延续,还自认为开车技术好,看手机没啥大不了。浙江省在高速路上安装监控专拍开车玩手机,能对驾驶员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这恐怕只是权宜之计——既然手机导航软件都有超速监控提示,增加专拍玩手机监控提示也不是什么难事,驾驶员躲过监控再看手机危险仍在。考虑到“一刻不能离手机”俨然成了不大不小的“病”,还得从“治”上想办法。这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需要心理方面的介入疏导,某些“患者”得积极配合。这才是治本之策。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