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远程、没有现场的犯罪,不仅让办案人员感到不适应,而且也正是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
9月19日上午,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暨第六届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动周开幕。复旦大学教授杨珉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从山东徐玉玉案说起,“有人认为她上当受骗的原因是缺乏人生经验,但实际上有人生经验的人能避免被欺骗吗?”对此,他认为不一定,并举例。2016年8月29日,一名53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没能躲过一次电信诈骗。杨珉说,这位清华大学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一步步中计,结果1760万全部被骗走(9月22日澎湃新闻网)。
杨珉教授举例进行的对比是很值得人们思考的。电信诈骗成因非常复杂,仅从电信诈骗受害者个体来说,人生经验似乎起不到太多的作用。实际上,专业人士一样可能中招,杨珉教授也提到过相关事例,以短信和视频为诱饵引人入彀。无论是人生经验还是专业知识,都不容易替代对于信息技术的日常熟悉程度,也可以说是关于新媒体的经验。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也曾经说过,“手机是人类长出的一个新器官”。既然是人体的新器官,那么必然带给人们新的感知能力和人生体验,如果没有及时熟悉和驾驭,就容易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在谈及“电信网络诈骗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打不下去,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时分析认为,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电信网络诈骗总体上属于新型犯罪,它和传统盗窃抢劫犯罪差别较大。“比如说没有现场,犯罪分子和受害人远程非接触,而一般盗窃抢劫是有现场的。”这种远程、没有现场的犯罪,不仅让办案人员感到不适应,而且也正是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手机作为人的延伸或者说人体的新器官,带给人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远程、非现场的体验、沟通。在一个远程、非现场的环境下,人们通常保有的对于现实中发生在身边的种种骗局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都可能会有所减弱。
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还提到网络诈骗的一大表现,就是设计诈骗情景剧本。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骗局都会有所谓的情景剧本和台词,然而在远程、非现场的环境下,犯罪分子设计诈骗情景剧本和台词时的发挥空间会大大增加,如果再通过非法途径掌握了诈骗对象的一系列信息,那么就能提高诈骗成功的可能性。
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电信网络用户而言,要帮助他们提升在远程、非现场环境下的防诈骗能力。不断强化宣传教育、普及安全常识、阐释新媒体特性,能够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公安系统首款反电信诈骗APP天盾目前已经上线,这样一种集应用性和宣教性于一体的模式,是今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解铃还须系铃人”,电信网络诈骗本质上就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展开的远程、非现场犯罪,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也要立足于新媒体,尽快让更多人了解远程、非现场环境下的潜在风险,熟练、安全地运用好手机这个“人体新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