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明硕勋:“无手机课堂”唤醒大学生回归课堂

2015年12月31日16:34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明硕勋:“无手机课堂”唤醒大学生回归课堂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那么,手机止步课堂,能否让“低头族”重新抬起头来认真听课?(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当下90后已然成了在读大学生的主力军,而恰恰90后这一代是在信息时代的熏陶下成长的,加上这一代人本质上更“不羁放纵,爱自己”,所以他们做事更随心所欲。现在大学生生活形式丰富多彩,比如,学校组织和社团活动、校外实习、兼职、旅游,还有网络时代下电脑、智能手机、ipad的诱惑,逐渐使得大学生潜意识将课堂学习视为末端需求,大学生不再重视课堂学生的后果就是人在课堂心在畅游,那么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便成为大学生不由自主的首要选择。

  在我国,相对于初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更开放、轻松和自由,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学校约束力绝大部分依靠大学生自主性的自我管束。十多年都在家长和老师强制力约束和管制下生活和学习的90后在自主性强大学生活中自然表现为自我放纵和自我懈怠。

  针对以上分析的特点,有些学校也尝试了强制管理的方式,但不尽如人意。近日,佛科院医学院实行“离手机课堂”方针,这是学生自主选择“无手机课堂”的异化模式,学生上课前把手机放进课室中的“集装箱”内统一存放,并且学生课堂手机上交情况和考勤挂钩,没有上交手机的将按旷课处理,这是校方强制要求的方式。笔者认为不论这种模式是否有用,都不是很妥当。因为大学生在大学都无法逐渐磨练自身的自我约束力,日后依旧随心所欲行事要如何在社会立足,大学毕竟是素质教育,强制可见不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学生自主选择“无手机课堂”便是全国高校应该效仿的模式。

  推崇“无手机课堂”模式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一模式针对的主体是大学生,纵使90后自我约束力差,但能上大学毕竟是大浪淘沙后的较为有知识和素质的可塑人群。犯罪学有破窗理论——如果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不妥善修理窗户,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换个角度想,校方宣传和呼吁大学生进无手机的课堂学习,只要有一个人进入,潜移默化中就能影响身边人,“可塑之才”自然能在这样的课堂学到比上网浏览网页更实际性的知识。

  二是保证“无手机课堂”模式可持续进行的关键就是课堂老师授课水平。老师絮絮叨叨或是满堂灌,根本不能传递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不能责备学生成为”低头族“。但是老师授课要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起学习的兴趣,传授有趣、实用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就能极大避免学生低头玩手机了。

  所以,归根结底“无手机课堂”模式只是手段,唤醒大学生回归课堂才能目的。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